胰腺囊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涨姿势活了这么大,终于知道佛经的诞生地
TUhjnbcbe - 2023/3/27 19:51:00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被鲁迅誉为“中国的脊梁”:如埋头苦干的《史记》作者司马迁;拼命硬干的反抗起义者陈胜;为民请命的明朝清官海瑞。

其实在中国,舍身求法的不止有追求维新的谭嗣同、康有为,更有远道求经的佛教徒。在这些佛教徒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玄奘和因仰慕玄奘西游而南下印度的义净。提到他们,就不得不提到两座佛塔——大雁塔和小雁塔。

玄奘西行与义净南下

因为《西游记》,大家对在西行途中面对诸多挫折困难面不改色、坚持佛法的玄奘(唐三藏)十分熟悉,但对义净却不甚了解。义净的父亲和母亲都笃信佛法,平时广做善事,远近闻名。有一年7个月无雨,庄稼顆粒无收,灾民泛滥。所幸善遇法师和慧智禅师运来粮食,但也只是杯水车薪。义净父亲想起自己手上有一颗祖传珍珠,便拿出珍珠,牵着时年8岁、极具慧根的义净,一同交给了两位大师,这便是“双珠现世”(“一珠”指珍珠,“一珠”指义净)。后来义净也成为一位得道高僧,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共称四大译经家。

玄奘法师

玄奘西行经陆路,义净南下走海途。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印度学法数年后,义净回国时,举国上下夹道欢迎,受到极为隆重的接待。玄奘和义净皆受封“三藏”之号,并先后担任国立译馆译主。唐太宗十分看重玄奘,不仅为他作《大唐三藏圣教序》,还多次劝玄奘还俗出仕。当时唐太宗因多年征战已愈发苍老,一些辅佐他的大臣也行将就木,为了储位的平稳,唐太宗此时亟须为朝廷注入新鲜的血液。可玄奘一心向佛,且“词论典雅,风节真峻”,多次婉拒。唐太宗也不生气,在听了玄奘讲的4个取经路上的故事后,还督促玄奘作西行记闻,以便传阅。大雁塔作为玄奘译场,他在此译出多卷佛典,在他手中诞生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巨著《大唐西域记》。小雁塔是义净的译场,据说唐中宗李显还在此担任义净的翻译助手,协助义净译出多卷三藏典籍;同时,义净在此写出《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等不朽的著作。

义净法师

大雁塔和小雁塔为什么要叫“雁塔”?

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大概有四种说法:

一是古印度迦蓝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层,最下面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玄奘主持修建大雁塔时,模仿的便是这种形态。

二是在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没肉做菜,一个和尚抬头看见一群大雁飞过便自言自语说“今日僧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今天是什么日子”。话音刚落,领头大雁便折翅坠地,吓坏了这些和尚,他们认为这只大雁是菩萨的化身,正舍身布施。为感激菩萨,便在大雁坠落的地方建造石塔,从此改信戒绝荤腥的大乘佛教,石塔便叫雁塔。

三是传说玄奘取经途中,穿越沙漠时干渴难耐,幸得一只大雁引领,寻得水源生存下来,玄奘认为大雁乃菩萨化身,便在慈恩寺内修建佛塔报答大雁的救命之恩,并谓之雁塔。

四是与释迦牟尼割肉喂鹰救鸽的佛教故事有关,唐代人崇尚大雁,通常以雁泛指鸟类,为表达对释迦牟尼的崇敬,取名雁塔。

慈恩寺塔建成50多年后,在它的西北方建成了荐福寺塔,一大一小,又因为都叫雁塔,便分别被称为大雁塔和小雁塔。

年的飞雁双塔

从西安城的和平门沿雁塔路向南直行4千米,就能看到在马路尽头耸立着的高大雄伟的大雁塔:“金寺起真宇,直上青云垂”“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突兀压神州,峥嵘如*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大雁塔前的玄奘

大雁塔呈四角锥形,每层塔之间的间距较大,塔身修建用的是磨砖对缝工艺,壁面上均有看起来像木质的扁柱、栏额及头棋等,实则由青砖砌成。大雁塔层间叠涩(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出檐,檐下施一排菱角牙子,塔顶为葫芦形状。大雁塔是玄奘法师在永徽三年()为供奉佛经、舍利而亲自主持设计建造的,坐落于唐高宗当太子时为其母祈求阴福而建的慈恩寺内。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现存的大雁塔已不是多年前玄奘亲自参与施工、亲自搬运土石的大雁塔了。大雁塔初建时只有五层,历时两年建成,模仿的是印度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觉塔)。后来,唐高宗觉得这座印度式样的高塔与长安城的总体建筑风格不协调,命人对大雁塔进行改建。大雁塔被增至九层,且跟唐代塔体相差无几:方形的塔体、稳健的逐层收分、悬挑的平座、深远的出檐。50多年后因其砖表土心、风雨侵蚀,塔身逐渐损塌。长安年间,武则天打破佛塔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十层;后又经过战争的破坏,降至七层(另一说法是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捐资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

大雁塔

万历三十二年()对大雁塔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加固修建,加上了60厘米的包层,就是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楼阁式的大雁塔,气势磅礴,古朴庄严,依稀还能看见大雁塔昔日的辉煌。

从正门前往大雁塔,首先看到的就是玄奘法师的铜像,一手拿着九环锡杖,一手立掌作揖,两眼炯炯有神,步伐从容,神情坚定,仿佛正大踏步地走在漫漫的取经路上。他的坚定从容令人肃然起敬。穿过山门(无相门、无作门、空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就可以到达大雁塔。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寺院僧人每日闻钟而起,闻鼓而息,这等悠然闲适,是当今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啊。站在这里,看着这钟鼓,耳边似乎回荡着洪亮的钟鼓声,悠长浩荡,经久不绝。

大雁塔底层南门洞两侧竖立着碑石,西龛是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龛是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二圣三绝碑”。从南拱门拾阶而上可以看到明代提名碑、玄奘故事碑、明柱长联、古塔照片展、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二层塔室有被视为“定塔之宝”的铜质鎏金的释迦牟尼佛像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壁画两幅以及现代名人书法作品多幅;三层塔室存有悟谦法师所赠的佛舍利、1:60的大雁塔模型;四层塔室供奉着神秘的、以梵文刻写的贝叶经;五层塔室收藏着释迦如来足迹碑、玄奘法师鲜为人知的数首诗词;六层塔室悬挂着五位诗人(杜甫、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的诗会佳作;七层塔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壁上刻着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层层塔室都藏有稀罕珍贵的文物,蕴含着昔日才子的风光和浓厚的佛学文化。

小雁塔位于西安城南门外的荐福寺内,与大雁塔东西相望,是我国早期密檐式塔的典型代表。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原塔高15层,后塔顶被震毁,因为缺乏确切的历史资料,不敢轻易修复塔顶,以免造成更大损害,所以如今见到的小雁塔只有13层。

小雁塔

小雁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檐等部分构成。基座为砖砌的方台,南北各开一个青石券门,券门下又是青石铺路,真是返璞归真,悠然自得。塔身单壁中空,空心的内部为木构式的楼层,木梯盘旋而上可至塔顶。塔身每层用叠涩砖砌出檐,以双层菱角牙子间隔开。每层南北各开一个券窗,用以采光透气,窗户左右皆用叠涩砖砌成类似窗户大小的平坐,但今天的小雁塔还遗留下的平座已寥寥无几了。

小雁塔较为特别的是塔身宽度由上至下逐层递增,且像由塔顶出发的无数条向下的抛物线,汇成一个有着自然曲线的塔形。同于大雁塔的是,小雁塔是为了存放高僧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舍利而建;不同于大雁塔的是,小雁塔虽也经过多次修葺,但保留了最初的形态,且曾有两位僧人(山谷迂叟、勺思吉蒙]发愿修缮,在此长期居住。小雁塔被参天大树所包围,茂林修竹,清幽雅静,实在是一个休养的好去处。

“三裂三合”,万事有因

明成化二十三年(),陕西发生六级地震,小雁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时隔34年,在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一夜之间又合拢了。此后,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小雁塔因华县大地震“塔裂为二”,嘉靖四十二年()复震,“塔合无痕”;康熙辛未“塔又裂”,“辛丑复合”。一座砖塔经过数次地震(小雁塔建塔年间,共经历70多次地震)而不倒塌,反而能不断自然复合,确实是一件能勾起世人好奇心的奇事。

唐代时,因大雁塔高大雄伟,适合登高远望,每逢九九重阳,百姓们便来此登高望远,思亲祈福。除了“重阳登高”,还有“雁塔题名”的习俗。考中进士的人不仅要在曲江游园庆祝,还要登大雁塔题名以表成就。“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27岁一举中第,意气风发,按捺不住自豪喜悦的心情作此诗。唐代正是社会繁荣、科举盛行之时,出现许多文人名士,皆爱登雁塔、作佳句、留己名,最后竟出现“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繁荣现象。站在塔顶,南望秦岭,北眺渭河,俯瞰古长安,顿觉心胸开阔,油然生出一种豪情壮志,仿佛笔者也考中进士,在此登高远眺,充满了一展拳脚、施展抱负的憧憬。

传说当年义净为了早起礼佛、译经,向寺中主持建议“每日清晨击钟”,以唤醒沉睡的僧人。清代时,每个宁静的清晨,清脆悠扬的钟声都会在西安古城响起,钟声空灵悠长,塔影恬静秀丽,把人带入一种放松平和的状态。因此小雁塔和古钟被称为“雁塔晨钟”,也被列为“关中八景”(華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之一。小雁塔的古钟也大有来头,这口大铁钟是金章宗明昌三年()铸造的,钟通高3.55米,至肩顶部高3米整,钮为蒲牢(神兽),高55厘米,口径2.45米,重约千克。原是武功崇教禅院的故物,后来沉落于渭河河底。清代康熙年间,这口巨钟被发现,“遂以巨车载之移置于上都大荐福寺,悬于殿右”,即挂在小雁塔旁的钟楼上。今天所看到的钟也非原物,民国时期此钟被“某*驻寺时毁裂”,年小雁塔文管所主持焊修裂痕,年又重新铸了一口新钟供游人敲击。

大雁塔和小雁塔见证了包含玄奘、义净两位高僧在内的东西方僧人在此译经、传法、求法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千年的建筑技术发展,为中国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还为中外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保留了丝路传递过程中的历史遗迹,成为丝绸之路起点上伟大的佛教文化丰碑。

1
查看完整版本: 涨姿势活了这么大,终于知道佛经的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