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刘尹筑正在刮除壁画的泥土层。 杨英琦 摄
中新网西安8月13日电题:“邂逅”千年壁画的在陕台青:愿为故宝清泥尘
作者杨英琦韩琪
站在操作台前,台湾青年刘尹筑戴好手套与口罩,以近乎慢动作的幅度小心刮除着眼前方寸间的泥土。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壁画修复实验室,刘尹筑重复类似工作已有月余,当她向中新网记者介绍自己的工作内容时,却依旧兴致勃勃。
台青刘尹筑就读于台南艺术大学博物馆学与古物维护研究所,数月前,她主动联系陕西历史博物馆,争取到实习机会。初到文物大省陕西,初来有着“华夏宝库”之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对历史文化兴趣浓厚的刘尹筑直叹“不虚此行”。
“在台湾很少看到如此历史悠久的文物,所以当第一次直面千年前的‘遗宝’,并能有幸参与其修复、保护工作时,我感到既震撼又兴奋。”刘尹筑开心道。
唐墓壁画久经土掩,作为“病患”既珍贵且“脆弱”,即使是最简单的“问诊”步骤,工作人员也需要先换上工作服、戴上手套,并经专门机器除掉身上的灰尘等杂质。刘尹筑称,壁画修复工序繁多,包括表面清理、表面缺失填补等步骤,每一步都需要极致的耐心与细心。
图为刘尹筑正在制作壁画的填补材料。 杨英琦摄
实习前刘尹筑主攻油画修复,现与壁画相处月余,她有了全新的体会。“油画的珍贵性更多是体现在美学上,而壁画展示的是历史的价值。因此,壁画修复旨在‘修旧如旧’,保护其珍贵的历史特征。”
作为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余万件(组)藏品,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工作之余,刘尹筑只要有机会就奔向博物馆展厅,乐此不疲。“为了顺利实习,我特意补习了许多历史知识。如今,当网络上的图片、文献真实出现在我眼前,这种‘梦想成真’的感觉使我激动而恍惚。”
除陕西历史博物馆外,兵马俑、大雁塔、西安城墙等名胜古迹都留下了刘尹筑的足迹。“初来时我几乎每天都给台湾的亲友分享所见所闻,他们对这里的历史文化十分好奇,称有机会一定要亲身前来。”
在“90后”刘尹筑看来,历史是年轻人的文化“必修课”,文物保护则是为了与历史进行更好的“对话”。刘尹筑认为,“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认同感。”
图为刘尹筑与同事正在清扫壁画表层的泥灰。 杨英琦摄
“与文物朝夕相伴的这段时间里,能把前人留下的‘遗产’好好保存,从而‘转交’给后人,就是我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刘尹筑告诉中新网记者,文物虽有形,但也承载着不可轻视的无形价值,“很荣幸能触碰到历史的‘泥尘’,也期待这些文物能经我之手‘转交’后来者,代代相传。”
陕西历史博物馆保护修复部副主任王佳表示,从事文物保护工作需要耐心与定力,刘尹筑千里迢迢前来学习,不乏对此行的热情。“期待她能把学习到的知识与在陕体验带回家乡,加深两岸的文化沟通,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台胞青年来此交流学习。”
未来继续深造抑或留下工作,刘尹筑仍未明确,但她始终坚定的是,要继续在文物保护行业深耕,“我愿身体力行,让更多人了解文物背后的‘守护者’,也望尽微薄之力,做好两岸文化的传播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