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血管周围间隙VR间隙影像表现与鉴别
TUhjnbcbe - 2021/3/7 7:53:00

血管周围间隙

1

影像表现

血管周围间隙也被称为Virchow-Robin(VR)间隙,是蛛网膜下隙围绕脑内血管壁形成的间隙,表面覆盖软脑膜。目前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机制有多种理论解释,但尚无定论。典型表现取决于患者年龄:小血管周围间隙(2mm)见于所有年龄组;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更大的血管周围间隙(2mm)。一般来说,血管周围间隙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光滑清楚,内含液体,直径通常不超过5mm,常见于前穿质下1/3及基底节。在平扫CT和所有MR序列上,血管周围间隙的密度和信号强度均和脑脊液一致,在弥散加权成像(DWI)上无弥散受限,增强扫描无强化。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常见于三个特征性部位,以此分为三个类型:I型:沿豆纹动脉经前穿质进人基底节II型:沿髓质动脉进人大脑凸面的皮质,并达到白质;III型:位午中脑。CT常常能显示I型和部分II型血管周围间隙,而MRI能显示所有类型。血管周围间隙的非典型表现为II型血管间隙扩大,呈簇状聚集在一侧大脑半球或其内的某个区域。极少数血管周围间隙可以显著扩大,产生占位效应,呈不规则囊状结构,最常见于III型。血管周围间隙通常是偶然发现的,或因非特异性症状接受检査时发现的。有时,当病人出现非特异性、非局限性症状时,如果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呈不典型表现,会被误诊为不规则多囊性肿瘤。阅片者应熟知血管周围间隙这一解剖变异,掌握其典型部位及影像学表现,以免误诊。

2

鉴别诊断

3要点

血管周围间隙常见于前穿质下1/3和基底节,大小为2?10mm,在所有MR序列上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以此可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及慢性微血管缺血性疾病相鉴别。典型图像与鉴别

67岁男性,右上肢乏力。轴位平扫CT见一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直径为7mm,呈椭圆形,位于左侧前穿质下1/3(黑箭头),并向下延伸至鞍上池。病灶密度与邻近外侧裂池内的脑脊液一致

60岁女性,一过性上肢乏力。A.轴位平扫CT见一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直径5mm,呈圆形,位于右额叶皮质下白质(黑箭头)。双侧额叶侧脑室旁白质内见模糊低密度影。该病人轴位T1WI(B)、FLAIR(C)和T2WI(D)像显示血管周围间隙(箭头)的信号强度在所有序列上均与脑脊液一致。(D)图还显示了脑室周围或皮质下融合的异常T2信号灶(黑箭),信号强度稍低于脑脊液,为慢性微血管缺血性改变

A.轴位平扫CT显示在中脑与脑桥交界区见一小圆形低密度影,与脑脊液密度相似(白箭)。轴位T2WI加权(B)、FLAIR(C)、ADC图(D)和DWI(E)像均显示病灶(箭)信号强度类似于脑脊液,提示为III型血管周围间隙。

68岁男性。轴位TWI(A)和FLAIR(B)像显示右侧额叶皮质下白质嚢性灶,与脑脊液信号一致(箭),周围脑实质信号正常,为典型的II型血管周围间隙。

72岁男性,意识模糊。轴位磁共振FLAIR像见一典型的慢性腔隙性梗死灶(黑箭),位于左额叶脑室旁白质。图中可见椭圆形低信号灶周围包绕高信号影,后者提示胶质增生。黑箭头所示为白质微血管缺血性改变

88岁男性,上肢乏力。轴位磁共振FLAIR(A)和乃加权(B)像显示了典型的白质弥漫性微血管缺血性改变。双侧皮质下及脑室旁白质内见融合性病灶,FLAIR像呈高信号,兀加权像呈等或稍低信号

42岁女性,多发性硬化。矢状位FLAIR(A)和轴位T2WI(B)像显示胼胝体多发卵圆形病灶,垂直于侧脑室分布,T2加权及FLAIR像均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箭头)。C.轴位增强乃加权像显示病灶呈环形强化,提示为活跃期脱髓鞘病变(白箭头)

好书推荐

发表于1天前影像医学书店查看:回复:

最新出版的医学解剖、放射、超声、病理、介入核医学专业图书精选!

左右滑动

1
查看完整版本: 血管周围间隙VR间隙影像表现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