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本明人《西游记图册》。图册计两册,折叠式装裱,封面为花卉锦面,左上泥全笺,上书“证道图”三字,并注明册序。明无名氏绘,绢本设色,每半开纵40、横32厘米,每册二十开,半开图画,半开文字,根据《西游记》一至二十回故事绘制。每二开绘同一故事不同的两个场景,一开题写每回标题,一开写书点评。标题及点评为清代书家陈奕禧题写。从上册第二开点评署款:“癸未十二月十八日海宁陈奕禧题第二册”。
网络配图
《西游记》故事始于唐僧取经。《旧唐书·方伎传》:唐僧,俗姓陈,名祎,法名玄奘,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人。自幼父母双亡,11岁随已经做了和尚的兄长入寺庙生活,后剃度为僧。唐代贞观年间,他只身到印度,穷研佛学奥秘,13年后(在贞观十九年)满载归国,带回梵文佛经部,用二十匹白马负驮。
网络配图
此后十九年,他先后在长安的弘福寺和慈恩寺主持佛经的翻译工作,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生前身后都受到佛教徒的景仰。由于玄奘取经的事迹本身具有的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在唐代就广泛流传开来,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传奇化、神话化。今西安大雁塔,即当年玄奘藏经的慈恩寺塔。
网络配图
《西游记》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1.由玄奘口述西行见闻,他的弟子辩机手写了《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西域的风俗人情、宗教信仰和地理状况等。其后他的弟子慧立和彦琮写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他西行求法的经过和后来译著佛经的情况。
西游记图册之二
2.《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南宋说话艺术中“说经”的一种。“诗话”是宋元时期流行的“说话”(宋元时期的小说艺术样式。)艺术中的一种,主要是讲述佛经故事。但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只有唐僧、孙行者、深沙神三人,到了元代,才新增加了猪八戒。另外,在元代,关于取经故事应该还有一部《西游记平话》。明初的《永乐大典》卷载有“梦斩泾河龙”一篇,共字左右,文字内容与现在看到的《西游记》第十本基本相同,可惜原书已佚。
西游记图册之一
3.金院本剧目中有《唐三藏》,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元杂剧剧目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惜均已失传。现今所能见到的完整的剧目,只有元末明初人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这是一部长达六本二十四折的杂剧作品,是现存杂剧中规模最大,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取经题材的文学作品。剧中的人物和情节都与后来的《西游记》相似。
西游记图册
可见,在元末明初《西游记》故事已经有了情节完整的文学作品。故可认定明代以前的传记、话本、戏曲故事为后来的《西游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完整的小说《西游记》出现在明朝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但书中没有唐玄奘出身故事,直到清初最早刻本《西游证道书》才补入这一节,成为第九回,所以《西游记》的成书是一个故事情节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明代文学家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创造,成小说《西游记》一百回,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深受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