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
大雁塔和钟楼的地位一样,是西安旅游名胜中最著名的地标古迹,到西安旅游一定要看一看这座千年佛塔。
一直以来大雁塔有两个问题困扰着文物保护工作者以及关心大雁塔的普通百姓:
一是大雁塔下是否存在地宫?二是大雁塔是斜的,会不会倒?
关于第一个问题,人们一直以来都在猜测,大雁塔下会不会有地宫?
地宫里有没有佛祖舍利和价值连城的珍宝?
这个问题在没有发掘之前谁也不能给出答案,不过我的猜想是大雁塔下肯定有地宫,里面的宝贝也不会少。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从我国已发掘的很多古代佛塔案例来看,只要有塔,塔下都会有地宫,地宫里面也都会有东西珍藏,只是不同级别的佛塔,地宫大小和珍藏文物的等级、数量有差别。唐代是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皇家大力推行佛教,不惜重金在全国各地修建寺庙和佛塔,作为最高等级的大雁塔,又是建在都城长安,怎么会没有地宫?
二、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皇家寺院,大雁塔是由唐高宗出钱,玄奘法师主持建造,属于皇家级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差钱”,塔下放一些宝贝完全说得通。
例如我们宝鸡的法门寺塔,八十年代因风雨倒塌,塔下地宫发掘后里面珍藏的大量国宝震惊世界,尤其是收藏在八重宝函内的佛指真身舍利和鎏金双轮十二环银锡杖,都是国内罕见,锡杖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法门寺是唐代的皇家寺院,法门寺塔是全国珍藏佛舍利的十九座宝塔之一,而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的等级甚至比法门寺还要高。
三、建造大雁塔的目的主要是存放玄奘法师从天竺取回的佛教典籍和八尊佛像,以及更为珍贵的数量众多的佛祖舍利。那么,玄奘带回的舍利去了哪里?除了大雁塔下还有哪里更合适?
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正是大唐最鼎盛,经济实力最强,又十分奉行佛教文化的时代,玄奘法师更是全国最受尊敬的高僧,他修建的佛塔怎么能少了最重要的地宫呢?
当然,大雁塔太坚固了,屹立一千多年,现在是重点保护,倒塌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更不允许主动发掘,所以有没有地宫这个问题会一直留给我们猜想!
第二个问题,大雁塔会不会倒塌?
当然也不会,这座塔已经倾斜了七百多年了,都安然无恙。而且经过近些年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努力,大雁塔正在逐年“归位”,也就是说大雁塔不但不会倒,终有一天还会自动扶正。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六十年代地下水开采,为了保护大雁塔,西安每年都会往地下灌水,也起到了“扶正”大雁塔的作用。
据历史记载,七百多年前有外国传教士测量过大雁塔,就已经发生倾斜,不过那个时候倾斜的角度应该很小,肉眼几乎看不到。到公元年,塔身出现较明显的倾斜,所以大雁塔是一座已经斜了七百多年却不倒的神奇建筑。具体倾斜的方向是西北方,我们看几张照片就清楚了,上面第一张是在塔的南边拍摄,和大殿屋脊对比明显是偏向了左边,也就是西边;第二张是在大雁塔西边拍的,塔偏向左边,即北方。
大雁塔倾斜七百年,那么塔建成多少年呢?
准备的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雁塔,内部一千三百多年,外部四百多年。
玄奘法师在公元年修建的是五层砖塔,外面是砖,里面是土,不够结实,遭风雨侵蚀,五十多年后损毁。公元至年,女皇武则天和王公大臣共同出钱在原址上重建,这一次全部用的青砖,高度一说是七层,另一说法是十层,尚无定论,不过这次建的塔坚持了两百多年。到五代后唐(公元年)时对塔进行了修葺,后来又遇到大地震,损毁严重。直到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年),在大雁塔基本形状不变的情况下维修加固,在塔身外围增加了厚度达六十厘米的青砖包层,不但使塔更加坚固,也更雄伟壮观了,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雁塔的雄姿。
初建大雁塔时,玄奘法师向唐高宗提出的申请是在慈恩寺正门外建造高三十丈的石塔,石塔坚固、防火,适合存放佛经和珍贵的佛舍利,不过这个计划被高宗否决了,工程量太大,担心玄奘法师心力有限,难以建成。最后由唐高宗出资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五层砖塔。开始塔的名字叫雁塔,五十年后长安城荐福寺内又修建了一座体型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分,两座塔就分别叫大雁塔和小雁塔。
大小两座雁塔为了两位高僧而建,小雁塔是为了存放义净法师从天竺取回的经书,他们二人经历极其相似:
玄奘,十三岁出家,公元至年西行印度,学习佛法,求取真经,回长安时带回了六百多部经卷、八尊佛像和大量佛舍利;
义净,十四岁出家,公元至年去印度取经,带回了佛经四百多部、舍利三百多颗。
玄奘和义净法师都是唐代著名高僧,也都去天竺留学十余年,为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同的是他们年龄相差三十五岁,属两代法师,玄奘取经走的是陆路,古丝绸之路,而义净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广州,返回也从广州上岸。
“雁塔”的名字来源传说是和雁有关的,玄奘法师在他的游记《大唐西域记》中有记载,古印度一座寺院的僧人开始是习惯吃雁,有一天一群雁飞过寺院,一位和尚见到群雁,说了一句:“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居然有一只雁坠死在他们面前,众僧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玄奘法师留学印度时曾瞻仰这座塔,所以就给他在慈恩寺建的塔取名为雁塔。
大雁塔自建成后就成为了长安的游览胜地,文人墨客纷纷登塔赏景,形成了“雁塔题名”的习俗,凡是高中进士的学子,都会在大雁塔塔壁题名留念。大诗人白居易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可惜的是历代留下的题壁在宋代被大火焚毁。
塔底四面都有石门,门楣门框上雕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在南门东西两侧的碑龛内镶嵌着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述三藏圣教序记碑》,都是由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碑文主要是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世称《雁塔圣教》。是唐代碑刻中的精品,也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文物。
大雁塔内部是木质立柱和旋梯,现在游客游览时也可以登塔,每层四个方向都有券门,可以远眺西安。旋梯越往顶层越狭窄,上下相遇需要侧身才能通过。为了保护文物,券门是用玻璃封住的,不影响观景,玻璃上开的圆孔你知道有什么作用吗?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盤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写出了大雁塔的恢宏气势!你登过大雁塔吗?你认为塔下会有地宫吗?欢迎留言,探讨。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