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壮游中国在西安大明宫遥忆唐初宰相褚遂
TUhjnbcbe - 2025/3/12 10:40:00

◆蒋丰胡玮

我们的“追寻唐初宰相褚遂良政治生涯踪痕之旅”,进入西安——当年大唐王朝的政治中心——长安。

那天,进入大雁塔,我们没有高攀,而是在底层南门门洞两侧的两个砖龛里面,找到事先已经了解到的两块碑石,那上面有唐初宰相褚遂良书写的碑文《雁塔圣教序》。因为大雁塔属于慈恩寺,所以这个碑文又被称为《慈恩寺圣教序》。这里,究竟是谁想蹭谁的热点,已经说不清楚了。显然,“刷屏”、“蹭热点”,应该不是当今社会才有的事情。

讲解员告诉,这块碑石是唐代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在永徽四年(公元年)竖立的。还好,这不是为皇帝歌功颂德的碑石,而是为了纪念“唐僧”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而立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分别撰写了序文和记载。显然,这父子两代皇帝,不是从“外交”角度认识“西天取经”的壮举,而是从“文化”和“宗教”的角度加以观察的。

有人说,“唐代的皇帝,个个都是优秀的书法家。”但两位唐代的皇帝虽然撰文却不在碑石上书写,或许显示他们一定程度上的“自知之明”。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保持“谦虚”的皇帝并不多呢。

因为我们此前曾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看到过褚遂良书写的《伊阙佛龛之碑》的碑文,这次在大雁塔再看褚遂良的书法作品,不敢说懂,只能说熟悉了一些。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敢妄评妄议,就借用专家之嘴:“这部作品楷书书体书写,字迹挺拔刚劲,每个字形都流畅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褚遂良的字体给人以雄浑大气之感,字迹的笔画舒展自如,呈现出深厚的力度和韵律感。”

离开大雁塔,穿行慈恩寺,我们相互问对方:“褚遂良是御用书法家吗?”历史告诉我们,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去世以后,唐太宗李世民深感悲痛,“谏臣”魏征借此机会推荐了写的一手好楷书的褚遂良。应该说,褚遂良书法“优秀”在先,得到皇帝赏识在后。这是否成为褚遂良进入大唐王朝政治中枢的“媒介”之一,不好妄下结论,但他从那以后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御用书法家”,估计是谁也无法否定的。问题在于,书法家进入政治中枢以后、书法家与皇权紧密结合以后,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我们自己觉得:这是“天问”!

当天下午,我们来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尽管大明宫里有承天门、武德殿、两仪殿,这都是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办公的地点。但我们无法确认他曾经具体在哪里,与唐初宰相褚遂良做过交流。

不用说,作为唐初宰相的褚遂良,肯定会、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会天天出入大明宫的。在这里,我们只能打开自己的脑洞,想象着褚遂良当年从偏僻的地方进入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繁华都市——长安,那种“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内心兴奋;想象着褚遂良作为“官二代”进入国家政治中枢——大明宫,那种“磨损胸中万古刀”的豪迈之情;想象着褚遂良在这里奏折被皇帝采纳、进言被皇帝接受、带着皇帝的圣旨外出工作的那种“不拟回头望故乡”的神气模样。

正是在这座巍峨的大明宫里,唐太宗李世民让擅写书法的褚遂良成为自己身边的“侍书”,帮助自己鉴别购买到手、进献入宫的王羲之书法帖的真假。记住,这种“小信任”,是一定会带来“大信任”的。

正是在这座绚烂的大明宫里,褚遂良升任为“谏议大夫”,同时兼任记录唐太宗每日起居和工作的日记——“起居注”。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大唐王朝皇帝宝座的唐太宗李世民,内心布满着“篡弑的阴影”,十分不安地问褚遂良:“你记的起居注,我作为人君可以看吗?”褚遂良掷地有声、非常“牛掰”地回答:“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天子可以看起居注的。”

正是在这座雄伟的大明宫里,褚遂良敢于公开劝说唐太宗李世民不要相信儿子——魏王李泰的甜言蜜语,促成他把另一个儿子——晋王李治立为皇太子,成为唐太宗的接班人。有人说“封建社会皇帝确立皇太子,是国家的大事”,我们更愿意把它看做是褚遂良介入皇帝“家事”的开端。

正是在这座恢弘的大明宫里,唐太宗李世民面对着满廷的朝臣大声地说:“人之立身,不可以无学。(褚)遂良所谓多识君子哉!”这等于号召全体中央高级干部开展一个“向褚遂良同志学习”的运动,褚遂良走向人生为官的高光时刻。

正是在这座壮哉的大明宫里,唐太宗李世民因为过度服用丹药陷入病危之际,特意把褚遂良、长孙无忌叫到病榻前说:“历史上有汉武帝委托霍光、刘备委托诸葛亮辅佐幼帝的故事。朕现在就委托你们啦!太子是很仁孝的,你们一定要尽诚辅佐他啊!”说罢,唐太宗下令让褚遂良负责起草遗诏。从此,褚遂良不仅成为辅佐幼帝的“顾命大臣”,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遗诏起草人。如此荣光,历史上能有几人?褚遂良从此攀上自身政治生涯的顶峰。

正是在这座高俊的大明宫里,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以后,在褚遂良帮助下被立为皇太子的李治成为大唐王朝的第三代皇帝——唐高宗。褚遂良作为老臣中仅有的两名“顾命大臣”之一,张嘴是“先帝”,闭嘴是“老臣”,把这两座“政治大山”直接压在年轻皇帝的身上。这一压,就是六年啊!这应该是褚遂良政治生涯中最为风光的六年!

正是在这座华丽的大明宫里,当27岁的皇帝——唐高宗李治实在忍受不了“高冷范儿”的王皇后,打算把先帝的“武媚娘”——武则天更换为皇后的时候,具有担当精神的褚遂良豁出身家性命进行反对。反对就反对吧,不同意就说不同意吧,褚遂良却偏偏使用最为凶狠的毒舌辣语,一会儿直言“(王)皇后本名家”,一会儿曲语“吾奉遗诏”,一会儿用讽刺的口吻说,“陛下必欲改立皇后,请更换选择贵户人家”,一会儿彻底捅破窗户纸般地说:“武则天往昔伺候过先帝,在先帝的床帷之中。陛下现在立她为皇后,让天下怎样看待陛下呢?”

历史书上记载:27岁的唐高宗李治听到这番话后,“羞默”了。多么精彩的古代汉语,一个“羞”字,说的是唐高宗的表情;一个“默”字,说的是唐高宗的行为。一“羞”一“默”,已经让唐高宗的内心有一万匹草泥马在愤怒地奔腾了。褚遂良则是不依不饶,接着是“致笏殿阶”,接着是“叩头流血”,接着是“请归田里”,对皇帝的人权给予了最大的污蔑!这个时候,唐高宗龙颜“大怒”了,喝令“引出”,就是“押下去”;这个时候,身在“幄后”——龙座帘子后面的武则天声嘶力竭地发出她了一生中的最强音:“何不扑杀此獠?”

潮起潮平,后面就是我们在大明宫遗址公园寻找唐初宰相褚遂良究竟是从哪个城门贬官而出的。实话说,当时大明宫有11座城门,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我们从丹凤门走出来的时候,自我嘲笑地说:“就算他是从这门走出的大明宫吧。”当时,褚遂良可能是倔强地鲠着脖子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也可能是内心沮丧后悔不迭的样子,不管怎么样,他都将带着贬职后“潭州都督”的官帽,走向外放的第一站——潭州(今天湖南的湘潭市)。

参观完大明宫遗址公园的那个夜晚,我们游览了灯光璀璨的西安不夜城。在一排历史人物雕像中,寻寻觅觅,我们终于找到了手握巨笔飘然而立的褚遂良雕像……

夜光,把我们的心情染成夜色。(作者系《日本华侨报》总主笔蒋丰、世家家长学院执行院长胡玮)

1
查看完整版本: 壮游中国在西安大明宫遥忆唐初宰相褚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