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区位于西安市城南,为市辖区,因境内有建于唐代的大雁塔而得名。东临浐河,与灞桥区相连;西北角与未央区接壤;西、南与长安区为邻;北以南二环路、建工路和咸宁路为界,与莲湖、碑林、新城区毗邻。东西长23.1公里,南北宽9.9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雁塔区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冲积平原的腹心地带,地势东高,为黄土台原;西低,为冲积平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形似“橘瓣”拱托城区,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区境除有“八水绕长安”的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外,还有太平河、大环河以及沣惠渠。
气候特征
雁塔区辖境处东南沿海湿润气候向西北内陆干旱气候的过渡带上,兼有两种类型气候特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季升温迅速,干燥多风;夏季炎热,日照强烈;秋季温和湿润,时有霪雨;冬季干冷,雨雪偏少。全年多东北风,次为西北风。
雁塔区辖境水稻土面积0.21平方公里,占雁塔区土壤面积的0.2%。潮土面积7.06平方公里,占雁塔区土壤面积的6.2%。
雁塔区境内的浐河均流量1.75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5立方米/秒。辖境地下水平原地区丰富,原坡地区贫乏,平原地区补给模数为原坡地区的4倍。平原地区每平方公里补给模数为40.49万立方米,原坡地区每平方公里补给模数仅为9.22万立方米。
周成王八年(前年)灭唐(今山西省翼城县西北),徙其民于杜(今雁塔区杜城村一带),置杜伯国。周宣王四十三年(前年)杀杜伯。平王东迁后将杜地赐秦,秦人居西地,无力占杜,,遂建立荡杜又称唐杜国。周桓王七年(前年)秦灭荡杜,秦武公十一年(周庄王十年,前年)“初县杜”,为分封制向郡县制过渡时期最早的县之一。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年)统一六国后设内史掌管京畿各县,杜县属之。
汉沿秦制。元康元年(前65年)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改杜县为杜陵县,县治在今雁塔区三兆村西北。新天凤二年(15年)改杜陵县为饶安县,更始元年(23年)复名杜陵县,魏黄初元年(年),又改名杜县。晋太康元年(年)更名杜城县,北魏神四年(年)复改为杜县。北周明帝二年(年)分长安东部置万年县,建德二年(年)撤杜县并入长安、万年县。
隋开皇三年(年),改万年县为大兴甚,以朱雀大街为中轴西属长安县东属大兴县,唐武德元年(年)大兴县复名万年县。乾封元年(年)分长安县东南部置乾封县,县廨设怀真坊(今雁塔区吉祥村北),武周长安三年(年)撤销,并入长安县。
北宋宣和七年(年)更万年县为樊川县,金大定二十一年(年),改樊川县为咸宁县。元、明、清时期,雁塔区境两县分治无重大变更。
民国2年(年)废咸宁县,今雁塔辖区咸宁部分并入长安县管辖,从此结束两县分治,统由长安县管辖。民国33年(年)9月,西安市政府成立,将原属长安县管辖的城周4个乡,东至浐河中心线,西至河中心线,南至缪家寨、新开门、宋家花园、吴家坟、丈八沟一线,北至光太庙什字、白花村、翁家庄、刘家寨一线,划归市区管辖。民国34年(年)11月西安市撤镇设区,按照序列,今雁塔区境命名为第九区。东与第十区(年更名长乐区)接壤,西与第十二区(年更名阿房区)毗邻,北以城墙为界,南与长安县相连。治所(区公所)先驻观音堂保国民小学内(今长安北路西安宾馆处),后移驻明胜村(今友谊东路陕西测绘局东北)。年5月20日西安解放。雁塔区境仍沿用西安市第九区名称,区人民政府驻明胜村。
年12月21日,根据西安市人民政府通知撤销西安市第九区建制,设西安市雁塔区。
年1月,雁塔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将雁塔区人民政府更名为西安市雁塔区人民委员会。
年5月,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莲湖区西大街,碑林区和平路、南院门、南大街、柏树林5个街道办事处划归雁塔区。
唐延路(4)
年10月,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雁塔、阿房、未央、灞桥等区建制,共同组建西安市郊区。区人民委员会驻小寨东路。
年4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西安市郊区建制,恢复雁塔区至今。
作者/来源:旭东读史
内容如有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