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大唐三藏圣教序全文密集解析
TUhjnbcbe - 2024/4/26 18:47:00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www.xuexily.com/m/

提到《圣教序》的第一印象就是碑帖,但是跟许多著名碑帖一样,它们诞生的那一刻都不是作为书法作品,其地位要远远高于书法的层面,带有非常强的政治意义。历史上所有的大书法家,他们的第一职业都不是书法家。

《圣教序》的全称是《大唐三藏圣教序》,这里的“圣教”就是对佛教的尊称,佛教道教的经籍宝典总称为藏,其实也就是具有宝藏的意思了。佛教的藏有不同的类型,佛陀亲口传授的法门称为经藏,约束佛教信众行为的规定称为律藏,引申阐述佛经的理论称为论藏。经、律、论三藏是总指佛教所有的经典,《圣教序》就是为佛教经典写的一篇序文。

《圣教序》前言

唐代有一位著名的高僧叫玄奘,就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人物,但真实的玄奘法师可比唐僧厉害多了,无论从智慧上还是从胆魄上都堪称高人。玄奘法师是河南省偃师人,他十三岁时就已经出家为僧了,在唐太宗贞观三年,也就是公元年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当时还是以偷渡的形式出去的,历时四年辗转几万里,才抵达了古印度那烂陀寺,所以《西游记》主题曲唱的: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歌词描写的是非常到位的,因为这个路程是非常艰辛的。

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修习了精深的佛法,他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在贞观十九年的时候,他从印度返回了长安,受到了非常隆重的接待,唐太宗确实赐给他一件珍贵的袈裟,就是那件被黑熊精惦记的锦襕袈裟。玄奘法师的西行经历使得他对西域各国的情况了如指掌,在这方面的资料也是当时大唐王朝非常需要的,因为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当时还在上升期,急需开疆拓土,所以这方面的材料是非常难得的。

玄奘法师归来之后就编撰了一部《大唐西域记》,这还是他在译经之前就先编了这部书,他记载了西域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料,这个东西是当时唐太宗的刚需,所以这个作品交付之后,玄奘法师才被安排在弘福寺主持译经,也就是翻译他从印度带回来的梵文经典,就是《西游记》里说的取回来的真经。他最初译经的地点在弘福寺,在今天西安市的长安区。有很多营销的网文说古地名被改掉可惜了,比如长安改成了西安,兰陵变成了枣庄,汝南变成了驻马店之类的,其实这都是不了解行政区划的统属关系造成的误解,像长安、汝南、兰陵这些古地名其实一直都在。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年。在弘福寺译经的玄奘法师取得了新的进展,他上表请皇帝给新译的佛经写序,古代修书译经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代表国家的强大和文化的昌盛。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写了这篇序言,所以这个序的地位算是顶格了。而且皇帝写序能起到很强的保护作用。唐太宗不仅是个军事家,文采也同样了得。他赠给宋国公萧瑀的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仅凭这样的诗还不能说明他的水平,但这篇《圣教序》就不同了,它是难度更大的骈文,章法气势神韵处理得都是非常到位的,很多文学家其实也不过如此,作为职业皇帝就更为难得了。

唐太宗写的这篇序言就叫《大唐三藏圣教序》,是皇帝为刚刚翻译的佛经写的序言。唐高宗李治当时还是太子的身份,他在东宫也写了一篇《述三藏圣教序记》,其实李治写的就是《圣教序》的序,有一种套娃的感觉。就是在他父亲唐太宗的序言基础上自己写了一篇感言。唐太宗和唐高宗这两篇序文合称为《圣教序》,这就是《圣教序》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实际上是由大唐两位皇帝的序文组成。

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为了纪念母亲长孙皇后,修建了规格极高的大慈恩寺,报答慈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叫大慈恩寺。后来明朝永乐皇帝在南京修建大报恩寺,也是以纪念生母的名义修的。大慈恩寺竣工之后,唐高宗请玄奘法师亲自担任住持,所以译经的地点就从弘福寺转移到大慈恩寺,大慈恩寺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译经场所之一。今天去西安大慈恩寺游览,在广场上就能看到玄奘法师的高大塑像。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可能是服食仙丹产生的副作用发作了,唐太宗在长安区的翠微宫驾崩,六月一日太子李治即位,也就是唐高宗,次年改元永徽,这是唐高宗第一个年号。还取得了不错政绩,称为“永徽之治”。在永徽三年,公元年,玄奘法师得到唐高宗的支持,他在大慈恩寺旁边修建了大慈恩寺塔,用来存放从西域取回来的佛像和经书,当然还有舍利子。这座砖塔不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形制,采用的是西域的塔建筑形制,经过历代维护修整,现在总高度是64.5米,在当时算是摩天大楼的级别了。

大慈恩寺塔又被称为雁塔,古印度传说有一种神鸟,可能是主神梵天的智慧化身,这种鸟的形态就跟中国的雁相似,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翻译成了雁,大慈恩塔也被称为雁塔,后来唐朝进士及第的学子都喜欢跑到雁塔下面把自己的名号题到墙上,称为雁塔题名。白居易也在上面题过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当年录取了十七个人,他二十八岁最年轻,他考的是进士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难度是非常大的。直到李德裕作了宰相的时候,他不是进士出身,所以看着这帮人烦死了,于是把墙给刨了。

后来唐朝又在荐福寺修了佛塔,称为荐福寺塔,形制跟大慈恩塔差不多,就是稍微小一点,所以后来的人们就称大慈恩塔为大雁塔,称荐福寺塔为小雁塔。是大的雁塔和小的雁塔,而不是大雁和小雁,这就是我们今天西安的大小雁塔。雁塔就是用来供奉舍利子和经书的佛塔,在大雁塔底层南向的东西两侧,镶嵌着两块碑刻,就是唐太宗父子的序文碑刻,所以称为《雁塔圣教序》。

所以当你面向大雁塔的时候,你右手边的石碑是唐太宗的《圣教序》,左手边的石碑是唐高宗的《圣教记》,买字帖的时候它们是印在一册的,但是它们是分属于两块原碑的。唐太宗的碑文是竖排自右向左书写,唐高宗的碑文是竖排自左向右书写。圣教序碑建于永徽四年十月,圣教记碑建于永徽四年十二月,它们是同年相继完成的。上面的碑文是由褚遂良书写的,这是《圣教序最原始的版本。

除此之外还有三个版本的圣教序,《大唐二帝圣教序碑》这个建于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年,比雁塔圣教序晚了五年。当时是建在玄奘法师的故乡,河南省偃师的招提寺,由门下省官员王兴满书写,他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这块碑现在已经残了。这是第二块圣教序碑。

第三块是《同州圣教序碑》,建于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年,这个时候褚遂良已经去世,唐高宗驾临同州的时候,可能是出于某种心情特别批准建立了这块碑。同州碑是翻刻的雁塔圣教序碑,还是用的褚遂良的字,因为褚遂良在永徽二年曾经被贬到同州做刺史,他去世之后又发生了很多事情,使唐高宗有一点想念褚遂良。敕建了跟雁塔碑一样的同州圣教序碑。同州就是今陕西省大荔县,这块碑现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最后一块圣教序碑是《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简称集王圣教序,早在唐高宗敕建大雁塔圣教序碑的时候,弘福寺的僧人怀仁就开始了自己的艺术行为,他借阅内府所藏的王羲之墨迹,又搜集民间的王羲之墨迹,用王体字集成了一部圣教序。古代集字是非常艰难的,他总历时二十多年,终于在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年完成。所以我们能看到晋代的王羲之书写唐代的圣教序,唐太宗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这也算是给太宗皇帝一个跨界献礼。这块石碑原来是在弘福寺,现在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怀仁集圣教序》保留了大量的王体字,也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王羲之书法的重要范本。

《怀仁集圣教序》跟雁塔圣教序有点差别,它比雁塔圣教序多出三段内容,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敕答,太子李治的笺答,玄奘法师翻译的心经,也就是玄奘法师收到圣教序后回信致谢,唐太宗李世民和太子李治分别回信,还有玄奘法师翻译的波若波罗蜜多心经,多出这么三段内容。

唐太宗在玄奘法师来信致谢的时候,非常隆重的谦虚了一番,唐太宗先对玄奘法师说: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就是说我的才华比起真正的才俊差的太远了,用词造句也无法广博通达,尤其像佛经这样的专业典籍,我平时也没有能深度的进行钻研。才谢珪璋中珪璋都是指等级贵重的玉制礼器,用来引申重要的栋梁之才。北宋名将曹彬的后裔曹氏祠堂里的对联:汉拜相,宋封王,三千年皇猷黼黻。居江左,卜京右,亿万世国器珪璋。

唐太宗谦虚说我的水平不行,对佛经也没有专业研究,我只是勉强写了这篇序文。昨制序文,深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他谦虚说这篇圣教序写的实在是不够好,朕也是非常惶恐,总感觉我的墨迹配不上抄经的金简,像是瓦砾混进了珍珠之中。忽然收到了玄奘法师的来信,说这篇序文写的还不错,法师实在是过奖了。

怀仁和尚集圣教序的时候就把两位皇帝给玄奘法师的回信也同时集了出来,因此内容比其他版本的圣教序内容多出三段。这就是圣教序的大概情况,就是公元年唐高宗父亲和自己的序文分别刻成石碑,镶嵌在大雁塔底部,这个就是《雁塔圣教序》。公元年十二月,建河南偃师招提寺碑,这个就是《大唐二帝圣教序》,由王行满书写。公元年六月,在同州翻刻了雁塔圣教序碑,也就是《同州圣教序》。公元年十二月,建弘福寺圣教序碑,也就是《怀仁集圣教序》。《雁塔圣教序》是由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位皇帝撰文,由著名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所以这个碑被称为二圣三绝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包括唐太宗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还有唐高宗写的《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都是唐高宗敕建的。这个时候他已经是皇帝了,所以两位皇帝的石碑在规格上是相同的,只是细节处稍有些差异。都说唐太宗有龙凤之姿,堪称文武全才,不仅创造过军事史上的奇迹,就连文章写的也是相当有水平。《圣孝序》是为玄奘法师新译的佛经写的序言,所以其中涉及到多处佛教用语。

玄奘法师将从印度带回来的梵文经典译成经书之后,上表请求唐太空宗李世民给经书写一篇序言,唐太宗亲自写,这就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序文的开头就从开天辟地的宇宙观说起,不愧是君临四海的天可汗。

“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起首就是一个宇宙生成的概述,二仪就是阴阳两种状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就是阴仪和阳仪,这是中国哲学表达对立的两种状态,阴阳是一个总述的大概念,它具体可以表现为:冷热、矛盾、刚柔、善恶、快慢、正负等等这些对立的状态。古人认为宇宙间相对立的两种基本元素,也就是用阴和阳两种符号来代表,它们通过一定的运行规律而形成了世间万象,这就是二仪有象,也就是阴阳两种状态的运行,渐渐形成了各种具体的事物。那具体都形成了什么东西呢?

显覆载以含生。覆是指从上向下遮盖,也就是指天。载是指从下向上承担,也就是指地。覆载就是指天地。《礼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含生这个词经常用作佛教的独立用语,在此处它应该指含藏生命的灵体,其实也就是指世界上的生物。含生是和后面的化物相对,阴阳是抽象的概念,天地是具象的概念。

“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是说抽象的阴阳状态化生出具体的天地生灵,阴阳生成天地这是空间上的类象,那自然还有时间上的类象。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易有太极,是生两极,两仪生四象”也就是指太阴、太阳、少阴、少阳,阴阳向下细分出来的四种状态。四象在季节上就对应着春、夏、秋、冬,春天大地回暖是少阳,夏天烈日炎炎是太阳,秋天从暖转凉是少阴,冬天万物伏藏是太阴。四季寒暑在无形中进行着冷暖轮替,调节着自然的气候节奏来化育万物。唐太宗是给佛经写序文,但是开头还是使用了中国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概述了一下中国哲学概念中的宇宙万物生成观,这其实是很多古籍的开篇模板,比如《千字文》的开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大意其实是差不多的。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5%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唐三藏圣教序全文密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