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营造和名字源流考
雁塔之名当为弘扬大乘佛教而来
文:枯木
《题慈恩寺塔》
章八元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
开篇这首诗,是中唐诗人章八元咏叹西安大雁塔的压轴之作,据《唐才子传》记载,大雁塔建成后,有很多名流题诗,结果都超不过章八元之作,其中“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被时人认为状物传神,为咏叹大雁塔诗作之首,因而其他大多被抹去,以至于后来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去的时候,只剩下这一首。
那么,可能会有读者问,为何诗作是“慈恩寺塔”,却说是大雁塔?佛塔名字的来历是怎么回事?又为何如今的大雁塔只有七层,诗中却说是十层?另外过去还有五层、六层之说,难不成其中有误?
其实,固然大雁塔之名的来历源自一段佛教有趣的故事,而且,在唐代大雁塔确实有过十层、七层和五层不同层级,只是因为一些原因发生改变而已,下面就让笔者给您揭开历史的迷雾。
一、西安大雁塔的营建缘由
西安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年)春三月,为唐代高僧玄奘法师所设计营建。玄奘法师(年-年),俗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人,我国唐代最著名高僧,是继我国第一位到西域取经的东晋高僧法显大师(约年~约年,山西临汾人)之后,第二位前往西域取经回国的伟大僧人。
玄奘法师在贞观元年(年)西出玉门关,历时17年,行程5万里,带回经书部。贞观十九年(年)正月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召见,然后住在皇宫北阙紫微殿西的长安弘法院(弘福寺)译经,白天常去皇宫给唐太宗讲经,晚上翻译经文。
贞观二十一年(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在城南营建慈恩寺,原址为隋朝无漏寺(后荒废),贞观二十二年(年)建成。然后唐太宗下诏以玄奘法师为慈恩寺上座,并于当年十二月举办盛大的仪式,将法师连同取回的经籍、佛像和舍利等迎送到慈恩寺,从此玄奘法师在慈恩寺主持译经。
唐高宗永徽三年(年),玄奘法师上书皇帝,希望营建“石浮图”(佛塔),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法师欲于寺端门之阳造石浮图,安置西域所将经像,其意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浮图量高三十丈,拟显大国之崇基,为释迎之故迹。将欲营筑,附表闻奏。”
看来玄奘法师最初营建大雁塔的目的,是为了妥善保护从西域取回的经书和佛像,进一步彰显唐朝国力强盛,以及宣传展现佛教的宏大神迹。因而玄奘法师给唐高宗上表,亲自绘图,建议在慈恩寺端门的南边营建,希望皇帝批准。
唐高宗览表后,认为用石头建造工程浩大,建议用砖建造,并且也不愿意让法师辛苦募捐,敕令“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助师”,并且选址为慈恩寺西院,图纸则按照玄奘法师所绘,于永徽三年(年)春三月动工营建。
建成后的寺塔,《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其塔基面各一百四十尺(约43米)。仿西域制度,不循此旧式也。塔有五级,并相轮露盘,凡高一百八十尺(55米)。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上层以石为室。南面有两碑,载二圣《三藏圣教序》、《记》,其书即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之笔也。”
由此可见,最初大雁塔只有5层,是完全按照当时西域佛塔样式建造,大致为覆钵式塔,每层为轮盘式收缩,基层放佛经佛像,上层砖表土心,内藏法师带回来的佛教舍利一万余粒。塔外有褚遂良书写著名碑帖,文章是由唐太宗和唐高宗撰述的《三藏圣教序》和《三藏圣教序记》,因而称之为《二圣三藏圣教序记》,如今经过一千三百余年,仍然矗立在大雁塔下,任人鉴赏。
二、雁塔名字的来历
从上可知,慈恩寺要比慈恩寺塔早,先有寺后有塔,那么,为什么人们称慈恩寺塔之为“大雁塔”?我们先来解释“雁塔”的来历,这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因寺塔的形状得名,有的说源自佛教典籍,究竟哪一个比较符合事实?
第一张说法,源自北宋张礼的《游城南记》:“其云雁塔者,《天竺记》达嚫国有迦叶佛迦蓝,穿石山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盖此意也。”意思是依据晋代高僧法显的《天竺记》(又叫《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记载,寺塔的基层造成如大雁的形制得名。
(代县阿育王塔)
然而,晋代高僧法显的《天竺记》原文为:“从此南行二百里,有国名达嚫。是过去伽叶佛僧伽蓝,穿大石山作之,凡有五重:最下重作象形,有五百间石室;第二层作狮子形,有四百间;第三层作马形,有三百间;第四层作牛形,有二百间;第五层作鸽形,有百间。”
文中从未有“雁形”,因而当是张礼记述有误。另外虽然寺塔刚开始为西域形制,后来改为传统楼阁式,可是也没有大雁形制的,因而,因形制得名自然是错误的。
(太原惠明寺阿育王塔)
第二种说法,源自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卷九摩揭陁国三十一帝释窟》的“雁窣堵波”条记载。先解释“窣堵波”(sūdǔbō),又称窣堵坡,音译自梵文的(stūpa),原指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后来逐渐成为佛教高僧圆寂后埋藏舍利的建筑。
比“窣堵波”更广义的还有一个佛教名词叫“浮图”,是梵语Buddha的音译,浮图又译为浮屠、佛陀、佛图等等,有多层意思,其中之一就是指窣堵波,后来翻译家们简化成了“塔”,因而“雁窣堵波”其实就是“雁塔”。
(舍身饲虎图敦煌莫高窟窟)
《大唐西域记》“雁窣堵波”条原文较长,也比较难理解,我们简单说一下大意。意思为摩揭陁国原来佛教徒修行分为大乘和小乘,小乘可以吃三净肉食,大乘食素。一天中午做饭没有三净肉,一个和尚看到有群雁飞翔,于是戏说中午还没有食物充饥,不知道以身饲虎的大菩萨知道不?言声未落,一个大雁倒着飞行到和尚跟前,然后投身陨落而死。这让和尚们大吃一惊,认为是菩萨菩萨显圣,舍身布施,遂改信大乘,并在落雁地点建塔纪念,是为“雁窣堵波”,即“雁塔”。
因而第二种说法,雁塔的名字是源自弘扬大乘佛教教义,我们再根据玄奘法师从西域取经回来后,创建唯识宗,弘宣大乘佛教,因而,雁塔知名应该源自玄奘法师,借鉴“雁窣堵波”的用意,主要目的是弘扬大乘佛教。
可能有人认为证据略显不足,那么,我们再举出一些其他例子,诸如盛唐诗人綦毋潜的《祗园寺》诗词中有“雁塔酬前愿,王身更后来”;中唐诗人郑壬赠送日本僧人的诗词《奉送日本国使空海上人橘秀才朝献后却还》有“雁塔归殊域,鲸波涉巨津”;宰相诗人李绅咏叹杭州灵隐寺诗词有“鱼扃昼锁龙宫宝,雁塔高摩欲界金”等等,这些都是说明雁塔即佛塔,是代表弘扬大乘佛教的意思。当然,唐高宗时期著名诗人沈佺期(约年—约年),在游览嵩山少林寺时有首诗更能证明:
《游少林寺》
沈佺期
长歌游宝地,徙倚对珠林。
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其中把少林寺的佛塔称为“雁塔”,这就是明证。因而,雁塔并非因形制得名,而是弘扬大乘佛教的代名词。
三、大雁塔名字来历
那么,为何叫“大雁塔”?这个简单,因为在慈恩寺西院营造雁塔几十年后损毁,武则天执*时期按照传统佛塔样式重新建造大雁塔,高达十层三百尺(约92米)。
到了唐中宗景龙年间(年~年),高僧义净又从天竺带回来许多佛教经卷、佛图等,为了保存,因而在开化坊的荐福寺对面安仁坊修建了一个佛塔,原为15级,约45米高,式样和雁塔相似,不过仅为雁塔高度一半,因而原来的雁塔被称为“大雁塔”,后建的被称为“小雁塔”,从此就有了大小雁塔之说。
(限于篇幅,关于大雁塔层级之谜,下文待续)
/3/21榆木斋
主要参考文献:
《大唐西域记卷九摩揭陁国三十一帝释窟》唐玄奘法师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七卷》唐慧立、彦悰撰
《寺塔记》唐段成式撰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一方伎僧玄奘传》后晋刘昫、赵莹编撰
《长安志卷第八次南进昌坊》北宋宋敏求撰
《游城南记》北宋张礼撰
《宝刻丛编卷七》南宋陈思撰
《唐才子传卷四章八元传》元辛文房编撰
《关中胜迹图志卷七西安府寺观》清毕沅
《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咸宁县慈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