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杏”文化源远流长、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其中,“杏坛”“杏林”“杏园”流传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使用。这看似都与杏有关的三个词,实际上含义相差甚远,分别代表着三个不同的意思和用途。
“杏坛”。早在《庄子·杂篇·渔父》开篇就写道:“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铉歌鼓琴。”这一记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孔子游历来到一片名叫缁帷的树林,坐在长有许多杏树的土坛上休息。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在弹琴吟唱。”孔子大家当然知道,他一生周游列国,未能得到重用,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后,仍然得不到重视。于是他干脆不再去想周游列国想要做官的事情,每天在杏坛弹琴论道,向弟子们授业解惑,讲述一些“诗、易、礼、乐”等方面的知识,鼓励弟子们努力学习儒家文化、感悟儒家思想。到了宋代时,孔子的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并为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叫“杏坛”。由于杏坛是孔子当年讲学之处,后来人们便将“杏坛”专指正统儒学,被尊为孔子授学立教的第一圣地。《幼学琼林》中也记载:“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后世就将“杏坛”演绎为教书育人之地了,也泛指教育工作者讲学的地方,大意与现在的课堂,老师的讲台差不多。
“杏林”。“杏林”是我国中医界常用的一个特定词汇,一些医家经常以“杏林中人”自居,人们所谓“杏林之家”就是指一家人都是医术高超的医生。
据《庐山记》记载:“董奉每治人病,病愈,令种杏一株,遂成林,奉后成仙,上升。”另据《神仙传》记载:“董奉,为人治病。重病得愈者,令种杏五株;病轻者,为栽一株。数年掷晷,杏有十数万株,郁然成林。”其实,这里记载的就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医董奉。
传说,董奉与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董奉不仅医术高明,他还看淡钱财,为人治病,从不取人钱物,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被治愈之后,如果愿意,重症患者在董奉的诊所所在地庐山附近栽种五棵杏树,轻症患者就栽种一棵杏树。数十年过去之后,董奉的诊所附近就有了成千上万株杏树,郁郁成林。等到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果卖出,换来粮食周济庐山附近的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在董奉去世后,庐山一带的百姓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董奉。后来,“杏林”一词便逐渐演变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
“杏园”。据史料记载,在唐代京都长安城东南有风景秀丽的曲江池,池西有花木茂盛的杏园,其故址就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的南边。话说,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凡新科及第进士,先要集中在一起到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时人把这些新科及第进士称为“杏园客”。唐宣宗时,刘沧在《及第后宴曲江》中写道:“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实际上,“杏园”在唐代专指的就是新科进士游宴之地,经过发展,“杏园游宴”很快就成为了开放的唐代文人骚客们的雅趣活动之一。到了后来,“杏园”便被人们赋予了庆贺金榜题名的含义。
文丨雪落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