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位于西安城四公里的南郊,地理坐标为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街道广场东路3号,大雁塔从某种程度上说代表了西安。在西安旅游可以说是必去的一个景点。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大雁塔的前世今生。
大雁塔的前身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年)太子李治(后为高宗)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养育之恩在唐长安城晋昌坊一带兴建一座寺庙,取名“慈恩”,慈恩寺是唐朝的一座皇家寺院。后来李治作皇帝后,恭迎从印度归来的高僧玄奘来慈恩寺做了主持,此后玄奘为了保藏他带回来的经书、舍利和佛像,在慈恩寺内北墙边,建造了五层方形塔,取名雁塔,又叫慈恩寺塔。玄奘原先用打算大石建造,唐高宗认为费用太大没有同意。结果造了砖表土心的五层方形塔,搬照印度的样式,大概是因为土心的质量差,经不住风雨的洗礼。
大雁塔几经风雨
几十年后边颓废欲倒了。消息很过传到朝堂,当时武则天当*,武则天知道后,下令重新修复,据说武则天自己和一些王公贵戚还都各掏了一些腰包。这次使用的是纯青砖修成方形楼阁式十层宝塔,登塔攀梯也改为盘道式的。然而经历岁月的吹打和战火的破坏雁塔又出现残破不堪的局面,原来的十层剩下了七层。到五代后唐长兴二年(年),西京留守安重霸又把这七层塔整修了一次,这就是保留到现代的大雁塔。明朝万历年间以及解放后都对大雁塔进行过加固措施。
大雁塔名字的由来
有一种说法是在《天竺记》里记载,在西方达亲国的一座寺庙中“穿山石作塔五层,最下一层做雁形,谓之雁塔”。这里有些记载和当年玄奘初建塔的计划有点相似。但现在看不出底层是雁形。毕竟现在看到的是五代时期建造的。
另一种说法与僧人戒肉有关: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这样的故事:印度佛教,原来分为大乘和小乘两大派,大乘派不吃肉,小乘派吃肉。一天某个小乘派佛寺买不到肉,做饭僧人很捉急。恰好此时他看到天上有一群大雁飞过,便对着雁群开玩笑说:“今日僧房无肉吃,菩萨应该知道。”话音刚落,领头的大雁突然折翅下坠,落地而死。全寺僧人大惊失色,都认为这死雁是菩萨变的,谁还敢去吃它。他们在大雁坠落处修起一塔,把雁尸埋在塔下,遂称之为雁塔。寺庙里的僧人从此也不再吃肉了。
雁塔为什么要叫“大雁塔”?由于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称为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称为小雁塔,一直流传于今。
雁塔题名
雁塔还有一段佳话便是“雁塔题名”。据说此时起于唐神龙年间,有个叫韦肇的书生中了进士,偶然游到大雁塔写上自己的大名,留作纪念。想不到这一举动便开创了雁塔题名的先河。从此以后,进士及第都要到大雁塔留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便是状元骑马游街,雁塔题名的热闹景象。进士们甚以此为荣。五代时期王定保《唐摭言》中记载:“神龙以后,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下题名,同年中善书者纪之”。有诗为证:“雁塔搀空映九衢,每看华宇每踟蹰。题名尽是台衡迹,满壁堪为宰辅图。鸾凤岂巢荆棘树,虬龙多蛰帝王都。”表现了对这种热闹的盛况的羡慕之情。白居易二十七岁一举及第,乘兴作诗道:“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得意之情,意思是在所有中进士的十七人中自己是最年轻的。还有一位不知道名字的书生写的一首《西江月》:“雁塔题名尽处,虚名浪得孙山,蔑然一笑话长安,断碣残碑又见”。这哥们好像对考试好像不是很得意,但对雁塔题名,却是格外动心。由此可见,雁塔题名意境成为当时一件风流韵事。
其实如果一个人没有什么传世的事迹,光靠塔墙上一个名字是流传不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