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诗王白居易诗写得好,官做得高,一不小心就 [复制链接]

1#
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www.kstejiao.com/

白居易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朝三大诗人。有人排名李、杜、白,有人排名杜、李、白,海外排名白居易为首,第一和第三没关系,关键是老白从来没有二过。

诗歌可与李杜媲美,而在仕途上,白居易则远远超过李杜。白居易是进士出身,有着四十年的官场经历,最终身居二品,位列朝廷大员行列,可谓官运亨通。

他的寿命,也高于李杜。李白享年61岁,杜甫58岁,而白居易则跨越了古稀之年,享寿75岁。

诗歌称誉,仕途得意,体健寿长,福寿禄的人生三大目标,他全都实现。无论从哪方面看,他都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01

公元年,距离诗仙李白离世已过去了十年,诗圣杜甫离世也有两年,而诗佛王维早在十一年前离世。诗坛三座大山相继坍塌,眼看人间不复好诗,幸好,这一年白居易降世,同年而生的还有刘禹锡,他们的出现,成就了中唐诗歌的壮丽。

白居易,字乐天,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官宦家庭,祖上“世敦儒业”。白家家境原本不错,但生在中唐乱世,打仗是常有的事。战火烧毁了白居易本应美好的童年,家业荡然一空,他跟着父亲颠沛流离奔波,而兄弟姊妹也天各一方。童年时的动荡生活使白居易切身体会到战火中的苍凉景象,这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留下深远的影响。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有感》

白居易的文学天分在其襁褓时就显露无疑,生不足岁便显示出非凡的识字能力。口虽不能言说,但对简单的字如“无”“之”等,屡以手指,从未误判,见者无不称奇,这也是成语“略识之无”的出处。

虽然天赋过人,但白居易能成为一代诗王,更有赖于他那超出常人的刻苦,据《与元九书》记载,求学时的白居易是/p>

“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痔,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矣,动以万数。”

如此努力,必然会有成效。

02

公元年,苦读多年的白居易一脚踏入长安。来不及瞻仰帝都的巍峨,顾不上欣赏长安的繁华,他先上门拜访文坛大咖顾况,并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看到封面上的名字,不觉笑了,调侃道:“居易,居易,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啊!”

玩笑中,有长者的风趣,也隐约有成功人士的矜持。翻开首页,此诗扑面而来/p>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眼前一亮,大声叫好,对白居易投来赞赏的目光,改口道“有句如此,以后必成大器,居天下亦不难。刚才纯属老夫戏言,不可当真。”

后来我们都知道,白居易确实如顾况所言,成了大器。反而是顾况本人的名气远远排在白居易之后。如果说顾况对文坛最大的贡献是什么,那恐怕就是他曾经提携过白居易。

有了顾况的认可,白居易在京城的名气渐渐打响。28岁那年,他高中进士,是最年轻的一位。金榜题名好生张狂,随即在大雁塔留言:“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接下来曲江盛宴,插花游街,一时风光无限。

03

进士及第,白居易由此踏入仕途。公元年,白居易出任周至县尉。一日秋高气爽,白居易与友人王质夫、陈鸿相约出游。三人一路游玩一路畅谈,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到了50年前的安史之乱及唐玄宗杨贵妃的往事。唏嘘感慨间,王质夫鼓动白居易将这段故事记录成诗,以飨读者。爱好诗歌的白居易欣然答应,回家后即奋笔创作。

于是,千古名作《长恨歌》诞生了。

它气势恢宏、曲折婉转、荡气回肠,即壮丽,又缠绵,金句遍地。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首长文整整句,足足个字,相当于15首七言律诗的体量。里面即有对唐玄宗荒淫好色、疏于治国的含蓄批判,也有对杨贵妃天生丽质的经典刻画,更有那李杨刻骨铭心、超越生死的惊世爱恋。诗作的最后,白居易借着李杨的遭遇点出了普天之下所有痴男怨女的共同心声。

至此,白居易确定了自己的诗坛地位。也确定了自己与李杜的不同:李白,飘逸浪漫,不拘一格;杜甫,现实主义,沉郁顿挫;老白,情感路线,通俗易懂。

04

《长恨歌》使白居易才名暴增,趁此东风,他也迎来了政治生涯的黄金期,调任京城,出任左拾遗。这是一个谏官,白居易感恩朝廷对自己的赏识,为报答知遇之恩,他频繁上书言事,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同时,他还写了很多讽喻诗,这些讽喻诗像一把把匕首,直刺黑暗的社会现实,使权豪们“扼腕”“变色”“切齿”/p>

《轻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秦中吟重赋》: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一般文人做了官,就会在富贵安乐中精神缺钙,人也变得世故不堪。大多变成“只磕头少说话”的老油子,明哲保身,避祸以远。而白居易却不为身谋,不识忌讳,勇于言事,希望以此弥补朝廷缺漏,以实现匡时济世之志。

敢言,是要付出代价的。朝廷的权贵们非常不满,那些曾被他公开抨击,或曾以某种类型的恶德出现在他诗中的权贵们,逮住机会,联合起来,让白居易有多远滚多远。

于是,白居易被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被逐出京城外放江州,变成沦落天涯青衫湿的江州司马。

05

被贬江州是白居易仕途中的最大挫折。官场险恶,人到中年的白居易才算第一次深深地领教到。

公元年深秋的一个晚上,白居易到浔阳江头送客。深秋送别总让人有些伤怀,黯然惆怅间,忽然水上飘来一阵美妙的琵琶声,竟是熟悉的京都乐曲。酷喜音律的白居易循声寻去,原来是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长安歌女。白居易听闻她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不仅感到同病相怜,顿生知己之感。

这是一次偶然的邂逅,朝堂上的白居易,教坊中的琵琶女,两个沦落天涯的失意人,都经历过长安的繁华大梦,又在偏僻荒凉的江州相遇。琵琶女如泣如诉的深情演奏,激发出白居易的万千感慨。于是,一首不朽的千古绝唱《琵琶行》诞生了。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从来没有人将抽象飘渺的音乐描绘得如此出神入化,化无形为有形。而且感情被音乐感染到极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道出了世上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琵琶行》《长恨歌》两首长诗即成,从此白居易双璧在手,走遍天下。放眼整个诗坛,比这两首文采好的没这两首长,比这两首长的没这两首文采好。

诗坛封王,已成定局。

江州司马是个闲职,白居易既来之则安之。有事没事四处转转,写写小诗。于是,就有了这首饶有情致的《大林寺桃花》/p>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文笔轻巧,意趣天成。白居易诗歌,已传诵海内。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描述他的诗歌被广为传诵的情景:“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村、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稹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除了在国内广为传播外,白居易的诗还远播海外。他的创作观点也被广泛认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大事写文章,真事作诗歌,没病别呻吟,没事别叨叨。

他的诗通俗易懂,且充满“闲适”“小感伤”的情怀风靡了海外。在当时的日本,“天皇”们枕边都要放他的诗。一代代日本人掰碎了学白居易的诗风。在韩国,他也诗名极盛,甚至当时的韩国宰相以每首百两银子的价钱,向商人高价收购他的诗篇。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白居易的诗文如神明般光辉照耀着东亚文坛。

06

仕途受挫,却诗坛封王,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对于事业上的得失,白居易并不十分在意。真正让他在意的,使他难以释怀的,是他生命中那段刻骨铭心而又求而不得的爱情。

白居易和邻家女孩湘灵,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随着年龄渐长,双方互生情愫。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情人眼中出西施,在少年白居易眼里,湘灵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姑娘。

从朝夕相处到难舍难分,本来是一段极好的姻缘。可少男少女的热恋在白居易母亲眼里,却是大不成体统的。

在白母看来,白居易是官宦子弟,而湘灵却出身寒微。门不当户不对,如何能成好姻缘?所以白母坚决反对二人的来往,活生生要把这对恋人拆散。

迫不得已,白居易与湘灵只能偷偷相约。不被长辈允许的爱情充满了心酸/p>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为了把这段恋情掐死在摇篮中,母亲把白居易送往外地读书。天各一方,无法相见,但白居易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湘灵姑娘: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年5月,白居易父亲去世。借着回乡守丧,白居易与湘灵再次相见。这期间,他们互诉衷肠,双方都发誓相爱永远,不负少年之约。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公元年,29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金榜题名,全家欢聚。趁着母亲高兴,白居易大胆提出要娶湘灵为妻的请求。然而性格偏狭、固执的母亲还是断然拒绝了:“从前你只是个读书人,她尚且不能与你相配。现在你高中进士,她便更配不上你了。”

母亲的话让白居易心灰意冷,但他并未死心。年,白居易已经33岁,在长安做校书郎。他再次苦苦请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白母并没有因为儿子已是大龄男青年而松口,再次无情拒绝。

而且这一次之后,白母再也不让二人有任何往来,二人再也不能见面。

白居易深感绝望,就算功名有成又怎样?他还是无法与爱的人朝朝暮暮。之后几年,他拒绝了所有说媒,坚决不娶妻。他似乎以此作为对母亲错误决定的惩罚和抗议。

直到37岁,母亲已年老体衰,她找来族人相劝,生死相逼,白居易才做出让步,与同事的妹妹结了婚。

据说,多年之后,白居易曾偶遇湘灵父女。时隔多年,岁月长,衣衫薄,再见面,他们都已不是少年时。白居易感慨地写下《逢旧》,面对当年的爱人,白居易在诗里首次用了“恨”字: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他在恨什么呢?恨造化弄人,让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他们相逢?还是恨母亲的门户之见,拆散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好姻缘。

纵然是隔着岁月,物是人非;纵然白居易已贵为天子近臣,可他仍然像少年时那个痴情的读书郎一样,历尽千帆后,念念不忘的挚爱,仍是当年那个亭亭玉立的邻家女孩湘灵。

07

元和十三年,白居易出任忠州刺史,之后再调入长安,仕途从此踏上快车道。官服从青色到绯色,再到紫色,官阶步步高升。做了40年官,任上都有所作为,在百姓中口碑良好。

经历世事浮沉,白居易在心智上也成熟了。他不再与世事较真,也不再与命运死磕。对于生命中的一切,他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追赶不上的不追,不属于自己的不要,挽留不住的不留。

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六十身太老,四体不支持。

四十至五十,正是退闲时。年长识命分,心慵少营为。

见酒兴犹在,登山力未衰。吾年幸当此,且与白云期。

——《白云期》

他的诗文水平也愈发炉火纯青,无论什么题材,不管何种情感,只要他一出手,立时臻于化境。

最美的江南,出自他的笔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其一

就连邀朋友喝酒小聚,他都能信手拈来,毫无雕琢,却传递出无比温馨的生活气息: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

08

公元年,七十五岁的白居易寿终正寝,病逝于洛阳,就此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生前风光无限,身后也是得偿所愿,由他最欣赏的诗人李商隐亲做墓志铭。可谓以不朽之笔传不朽之人,两相辉映,相得益彰。

不仅墓志铭有名家执笔,作为“高官”和“诗王”的老白更有皇帝亲题悼念诗,可谓享受了至高无上的死后殊荣。而这首诗,也恰是其多彩一生的绝佳概括。

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不经意间,白居易开创了诗人的多项纪录:诗文一流,官品一流,名满海外的唯一人,帝王缅怀的唯一人。

这样的人生,已经足够精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