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在旅途71还原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和西 [复制链接]

1#

下了大雁塔,又参观了玄奘三藏院、塔林、牡丹园等景点,便出了大慈恩寺,向对面的南广场走去。

南广场内,屹立着一尊高五米、青铜铸造的玄奘塑像。他左手行礼,右手持杖,身披袈裟,气宇轩昂。我还注意到,玄奘双目微睁,眼睛低垂。

在佛国中,眼睛讲究二分开八分闭。二分观外,八分观内;二分观世间,八分观自在。至于眼睛低垂,因为佛已经摆脱了三千烦恼丝,当他们看这个痛苦充斥的婆娑世界时,生起了同情慈悲之心。佛用这种眼神,教化众生摆脱烦忧,以快乐之心生活。

玄奘的身后,就是大慈恩寺与大雁塔。大慈恩寺是当年长安的四大译场之一(另三大译场:鸠摩罗什译经的草堂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译经的大兴善寺,义净译经的荐福寺(即小雁塔)),它成就了玄奘伟大翻译家的美名;玄奘亲自督造的大雁塔,更是成了西安的旅游名片,正是“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当人们提起大雁塔,自然而然地就想到玄奘、想到西安,似乎它就是玄奘和西安的代名词。

我静静地站在玄奘塑像前,怀着虔诚与崇敬。天上烈日炎炎,地上高温炙烤,我已感觉不到。我的思绪,开始回到大唐,回到玄奘生活的年代……

在《西游记》中,玄奘的父亲是新科状元陈光蕊,母亲是美貌无比的殷温娇。通过抛绣球结为秦晋之好后,陈光蕊被魏征推荐为江州知州。不料在赴任途中,被水寇刘洪所害,殷温娇被刘洪霸占。她本想一死了之,但想到夫仇未报,自己又怀有了身孕,只得忍辱负重。不久,殷温娇产下一子,为免再遭刘洪所害,她忍痛把孩子放入江中一木板上。顺水漂流的婴儿,被寺僧收养,取名江流儿。江流儿在寺庙中长大,与佛结下不解之缘,最终成为一代高僧,他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唐玄奘,也即是唐三藏、唐僧。

但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身世远没这么凄惨。

隋朝仁寿二年(公元年),玄奘出生于洛州缑(gōu)氏(今洛阳偃师)的一个官宦也是书香门第之家,取名陈祎(yī)(也有一说陈袆(huī)),“玄奘”是出家后的法名,“三藏”是尊称,唐僧是后世的俗称。

玄奘的父亲陈惠一表人才,学问渊博,且有志节,玄奘是他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玄奘从小就耳濡目染,学习儒家典籍,养成了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玄奘的二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常捷法师。受兄长影响,玄奘入寺,跟兄长学《法华经》、《维摩经》等经籍。

13岁那年,玄奘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出家于洛阳净土寺。他先后跟景法师学《涅槃经》,跟严法师学《摄大乘论》。后来,由于隋末动乱,玄奘与兄入川,遍访高僧大德,参谒名师,受具足戒,并讲经说法。

在蜀中的几年中,由于玄奘对“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等,均有了比较深的见地,他的名气,渐渐被传扬开来。但玄奘并未满足。武德七年(年:唐高祖年号),22岁的玄奘又辗转到相州(今河南安阳中西部)、赵州(今河北赵县境内)、长安,分别学了《杂心论》、《成实论》、《俱舍论》。

对佛法日渐精深的玄奘,深感佛经译著不善、注疏不同、义理含糊、理解不一、分歧很大。特别是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两派,对法相之说各不相同,为了融合二者,玄奘于是产生了西去天竺求取佛法之意。

武德九年(年),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很响亮的年份。这一年的7月2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不久唐高祖李渊禅位,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

也正是在这一年,天竺僧人波颇抵达长安,玄奘向其请教佛法,并从其口中得知,天竺高僧戒贤,在那烂陀寺讲授《瑜伽师地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玄奘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译佛经,以求统一大唐的佛学思想分歧。

带着这一宏大志愿,玄奘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