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位诗人登上大雁塔,心境各不相同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www.bdfyy999.com/m/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登上大雁塔,长安盛景尽收眼底,长安城坊坊相接,鳞次栉比,远处起伏的高山犹如波涛一般,唐朝文人站在大雁塔上吟诗作对,感叹长安盛景。

大雁塔

天宝十一载秋,杜甫、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五位诗人登上大雁塔。此时唐朝在玄宗治下达到鼎盛,史称“盛唐”。诗人心境或许不同,我们先来看看诗人写的诗。同登雁塔,高、薛首先赋诗岑等三人随后继作。

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

高适香界泯群有,浮图岂诸相。

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

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

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王。

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

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

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

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

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储光羲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

地静我亦闲,登之秋清时。

苍芜宜春苑,片碧昆明池。

谁道天汉髙,逍遥方在兹。

虚形宾太极,携手行翠微。

雷雨傍杳,鬼神中躨跜。

灵变在倐忽,莫能穷天涯。

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

宫室低逦迤,群山小参差。

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

崱屴非大厦,久居亦以危。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薛据诗失传。

杜甫画像

杜甫在天宝十载后,生活在长安安定,小有起色,杜甫得到朋友们帮助,在少陵盖起了房子,结束在京城流浪的日子。杜甫饱受权贵和客栈老板冷眼,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十分高兴,自称“少陵野老”。岑参从安西回到长安述职,高适来到长安求取前程。他们二人相约杜甫、薛据、储光羲一起在长安游玩,登上了大雁塔。杜甫的诗歌开篇意境开阔雄浑,而皆下来却说“登兹翻(翻:反而)百忧”。为什么登上大雁塔,看到长安盛景却忧伤呢?因为“自非旷世才”,自己不是旷达出世的人。诗人不说受不了烈风的狂吹而引起百忧,而是推开一步,说他自己不如旷达之士那么清逸风雅,登塔俯视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加上后面写到“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描写京城迷糊不清,这可以看出杜甫当时已经体会到唐王朝表面鼎盛,实则可危。他在长安流浪几年,深知世态炎凉,由于玄宗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李排抑贤能,所以“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像黄鹄那样哀叫而无处可以投奔。最后,诗人愤慨地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就像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杜甫怒斥权贵,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惆怅在诗中体现,并且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