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人考中进士,按照惯例会在杏园参加宴会,然后游览曲江西边的大慈恩寺,在寺内的大雁塔上题名。在唐代,这是多少读书人朝思夜想的盛事。上文提到过的诗人刘沧,曾在大雁塔上留下自己的佳作。今天提到的这位诗人也曾在这里题诗,而且他的诗被大诗人白居易称赞过。这个人就是章八元,人称“章才子”。
写诗人之前,我们先从慈恩寺开始说起。话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年),太子李治(后来的唐高宗)为纪念他的母亲长孙皇后的“慈母之恩”,在长安城南的晋昌坊修建了一座宏大的佛寺,取名为“慈恩寺”。在唐时寺有十三个院落,一千九百间房屋,僧倡三百余人。
著名的僧人玄奘法师从印度归国后,主要就在慈恩寺翻译佛经。后来,玄奘向朝廷建议在慈恩寺内按印度佛塔形式兴建雁塔,用来贮藏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年),玄奘亲自参加设计建造。初建时,雁塔为五层,高尺,砖面土心,因此不能攀登。
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年)重建雁塔,增高为十层,并由实心改成空心,内砌石台阶,使人们可以登临塔顶远眺。
章八元登临塔顶曾写有《题慈恩寺塔》一诗,描述了这时的十层雁塔景色。
《题慈恩寺塔》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
这首诗的意思是:十层的雁塔高耸在天空,四十座门都打开了风从四面吹入。从塔顶往下看,鸟儿好像在平地上飞,塔下的人却惊讶怎么半空中有人说话(指塔上有人)。踏着塔内回旋的石级上登好像穿洞,攀上塔顶一看,顿时心胸开朗如出牢笼。夕阳西下长安渐隐没在暮霭中,蒙蒙细雨润湿了满城的春树。
唐时游览慈恩寺和大雁塔的人们,不少都在寺内题诗于“诗版”上留念,章八元这首诗也写在诗版上。大诗人白居易和好友元稹到大雁塔游览时,诵读诗版上所题诗句后,叫人将其地人的作品全都除去,只留下章八元这首好诗,并赞叹诗作者真是名不虚传!
后来由于还不太清楚的原因,雁塔最晚在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年)又变成七层。直到唐亡后五代时,后唐长兴年间,西安留守安重新又修了一次雁塔,目前雁塔大致就是这次修后的样子。
章八元在28岁的时候中进士,也算是能得志的诗人。他的才气在当时颇有盛名的。章八元本身善于描摹山水、写景状物,这首《题慈恩寺塔》更是将大雁塔当时的胜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来有种身临其境之感。
从登塔的时候感受到登顶后的所见所感,诗人将塔景写到了极致,读来很让人舒服,难怪白居易会很喜欢这首诗。同时。这首诗也为大雁塔的历史留下考据。不仅白居易欣赏章八元,著名诗人、文学家严维看到他的诗后收他为弟子,教授平生所学,章八元自此诗赋精绝,人称“章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