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一大早,家住雁塔区铁一院社区的王宇祥提着包小跑着下楼。退休后他喜欢和朋友到处转转,电动车自由、灵活,成了他必备的交通工具。“方便,扫码支付,随充随走,能再装一些充电桩就更好了。”王宇祥边说边启动电动车,和前来巡访的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圣英匆匆告别,“朋友都等着我呢。”
在小区10号楼的绿地旁,一个智能充电站被安装在围墙下。10个桩位上,电动车依次排开。充电站屏幕上显示着每个桩位的编号、实时充电进度和操作说明等,扫码支付就能为电动车轻松充电。
就在十几天前,这里还不是现在这样。“原来充电是投币式的,充前需要换硬币,个别桩位偶尔有个电路故障就没法充电了。”居民张赟祺说。
上个月,铁一院社区所在的大雁塔街道开始实行“离案工作法”,将每周五设为固定的“离案工作日”。辖区23个社区的工作人员离开案头、离开办公室,深入院落,围绕居民生活、社区发展、重点工作推进和区域建设等方面,收集社情民意,形成“需求清单”。街道、社区无法解决的“大事”,通过党建共建联合会等机制,达到社区“需求出题”、街道“吹哨答题”、部门“报到解题”,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难题;社区两委会能够解决的“中事”,召开会议,现场解决;社区工作人员能够独立解决的“小事”,立刻处理,全力推动社区事务进小区,实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
充电桩的问题就是不久前在“离案办公”中收集到的。翻看铁一院社区的《离案办公民情民意收集记录表》,娟秀的字迹记录着反映问题的个人信息、意见建议和处理情况等内容。这里有居民朋友的“家长里短”,小到想买的东西、大到小区管理的意见建议。“投币式充电麻烦,没地方换硬币。”这是3月10日社区工作人员慕佩霞和高芸“离案办公”遇到一位不愿具名的居民提出的,所以台账上反映人的姓名、电话等信息都空着。
但这不妨碍他们解决问题。收到反映后,社区党委立即联系小区物业公司第一时间实地考察,商讨解决方案,最终确定升级安装智能充电桩。物业公司就充电桩选址、插口数量及引入厂家等进行细致的研判,最终于3月17日完成南、北院两个小区智能充电桩的升级安装,并顺利投用。这就是社区两委会能够协调解决的“中事”。
谈及实行“离案工作法”的原因,大雁塔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副主任何红娜表示:“辖区单位型社区多,老年人占比高,出行不便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他们打破“坐等上门”的服务模式,以“包片划区”服务机制为切入口,希望缩小服务群众的“半径”,让“工作人员离群众近一些,再近一些”,做到“需求在哪里,办公桌就在哪里”。
“这个工作法的核心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摸清社区情况、宣传政策、征集社情民意、排查矛盾纠纷、解决实际困难为主要内容。”何红娜进一步介绍,社区工作者通过分院分楼,按类型、分频次开展入户工作,普通住户坚持年访,空巢老人、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视情况开展月访、周访、日访,全面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除了解决实际问题,还有更多方面需要用心、走心。铁一院社区是典型的单位型社区,共有16栋楼户。走进南北两个小区,既能看到单位办公楼、高层住宅,也有不含电梯的多层建筑。有的老人散步,有的人遛狗,绿意盎然,好一幅悠闲生活的画面。这天并不是固定的“离案工作日”,但高芸还是拿上记录夹和笔前去北院转转,碰巧她遇上了78岁的姜香玲。
虽然经常见面,但姜香玲看到高芸还是愿意多唠几句家常。得知老人最近生活上没什么困难,高芸放心了许多。她陪着老人从在外工作的孩子聊到老伴,从做饭聊到保健,十几分钟过去,老人不舍与她分开,由衷地说:“谢谢你们年轻人的关心!”
做了几年社区工作,高芸对老人群体的内心状态很是了解。“他们想有人多说话,离案办公正适应了这个需求。”这就是高芸在非“离案工作日”一有空就去社区各个角落转悠的原因。
把居民放在心上,把服务做在前面。“离案工作法”不仅帮助这个街道的所有社区工作者找到新的工作方向,结合“敲门入户”行动、“板凳会”、“民情地图”、“巡回法庭进社区”等基层治理方式,解决了诸如楼道扶手安装、小区环境卫生、邻里纠纷、困难群众住房等建议、诉求件,更是将优抚、低保、计生、助残等各项惠民政策宣传到百姓家中,让社区服务更加贴近百姓的心。
近年来,雁塔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动摇,持之以恒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实现了组织在小区建立、资源在小区集聚、作用在小区发挥、难题在小区化解、服务在小区提供,以党建引领小区“微治理”,助推城市基层治理和服务效能大提升。
“将每周五定为‘离案工作日’,及时梳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提交汇总,实时跟踪问题落实解决情况,下一步我们将推动‘离案工作’常态化走深走实。”何红娜说,他们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管理、小区工作站模式相结合,主动走到居民身边,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