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塔五代《唐摭言》卷三有云:“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下题名。”慈恩塔,即大雁塔,乃是唐朝士人中举后的必游之地,诗人白居易曾经在春风最得意之时,写下了“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事实上,慈恩塔乃是中国十大名塔之一,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诸如杭州雷峰塔、大理千寻塔等。古塔,作为古代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不仅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也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是中国古代先人艺术审美与宗教哲思的结晶。起自印度的中国古塔,更加独具特色时至今日,古塔虽然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遍地开花”,可是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舶来品”。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印度的塔“窣堵波”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在此之前,中国的古汉字中并没有“塔”这个字,这个字的诞生是涵盖了“窣堵波”的音,又从了“土”旁的意,印度的“窣堵波”与中国的木质重楼结合在一起,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古塔。俗话说“太平修志,盛世修塔。”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喜欢通过修缮或是新建宝塔来彰显盛世繁华,在数千年的文化中,古塔也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造型特色,大致可分为三种:绮丽、质朴、典雅。1、繁复绮丽汉朝的塔文化其实经过了一个渐变的过程。因为汉朝时,印度窣堵波刚刚传入中国,因此在建筑风格和造型上都明显具有印度佛塔的特点。如汉代明帝死后,他的墓葬——显节陵中就内置一印度式塔。但是由于佛教终究属于外来文化,在中国根基不深,因此窣堵波也很快被中国的传统建筑吸收、异化,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塔。印度塔什么是汉朝的本土特色呢?萧何有言:“非壮丽无以重威,君子不壮不威。”由于整个王朝的审美之风都呈现出这样一种壮美之风,汉代的建筑也多是绮丽华美。除了汉以外,元明清的古塔也可称得上是繁复绮丽,但与汉朝的庄重大气不同,元明清三代的古塔,多呈现出一种色彩浓重之感,这与宋以后南北交流更加频繁,中原文化受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有关。2、古拙质朴古拙质朴这一特色主要出现在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建筑技艺、艺术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们常常把汉唐两个盛世相提并论,其实,比之汉朝,隋唐时期的古塔多了一分古朴、少了一分绮丽。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大方,华美而不张扬,古朴而不失活力的特点,与整个王朝的时代精神十分相称,同时又吸收了西域的建筑特色,在佛塔的造型上有一定的创新。3、精致典雅从宋词中我们得以窥见宋人的细腻与感性,事实上,宋朝的建筑也具有这样的时代特色。一般概括为:“精巧细腻,纤巧秀丽。”充满了文人的雅致情趣。相比唐朝,宋塔大多不做台基,避免了唐塔的厚重感。其次宋塔多设计成六角形、八角形,比之唐塔多用的四方形更加飘逸灵动。其中,宋塔最杰出的代表当属河南开封佑过寺琉璃塔,该塔的木构件均由八十二种不同标准的砖型构件拼接而成,塔身内外均以琉璃作装饰,并雕刻有各式各样的装饰花纹五十余种,将宋塔的精致与典雅推向了极致。唐朝式八角古塔古塔与儒释道的相互融合1、古塔的佛教意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里的浮屠,就是中国最早对塔的代称,也是“佛陀”的音译。可见,从根源上来讲,无论佛塔如何和中国的本土宗教相结合,其内核仍是具有佛家的精神特质。具体体现在佛塔的起源就是一个具有佛性色彩的神话传说:相传释迦摩尼圆寂后,弟子阿难将其佛体分化,得到了“击之不碎,色彩晶莹”的舍利子,于是,弟子们按照佛祖的指示,修建了佛塔供奉神物,这便是佛塔最初的起源。在佛塔的原始造型中,就是高耸的,指向了神秘的苍穹,暗示佛陀涅槃,归去西天。同时塔身还雕刻有佛教经典故事和诸佛陀的形象。除了中国后期出现的非佛教体系内的,如风水塔,瞭望塔等,其余佛塔在造型、浮雕、装、绘画主题、供奉对象上,都与佛家传统的佛塔一脉相承,具有浓厚的宗教情绪。2、古塔的儒家意蕴古塔的儒家意蕴大体可从两个方面窥见:其一的古塔布局的转变,其二是古塔功能的衍生。早期的古塔和佛寺的布局严格遵循印度的寺塔布局,呈现出塔在寺中,意为,供奉舍利子的佛塔至高无上,受人参拜。然后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塔逐渐脱离寺庙,“殿”成为寺庙的主体,而塔则建在寺外。这是为了保证佛寺的结构的对称。倘若仍将高耸的佛塔建在寺中,则显得内重外轻,不符合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中正平和”。反倒是将塔独立出来,作为单独的建筑体,而寺庙与大殿又作为一个整体,二者相对而立,三大殿又按照中轴线分布,这样的布局更加符合儒家的审美口味。塔建于寺外其次的古塔的功能的衍生,这一点也可以被称为是“佛塔的世俗化”,即其功能不再只是与佛教有关,而是延伸到了世俗的意义上,如“文峰塔”的出现,就是契合了传统儒家的“入世”思想,将佛塔与“功名”联系起来,此外还有具有军事目的的塔的出现,用以瞭望敌情,佛塔受也是儒家“功利思想”影响的重要表现。3、古塔的道家意蕴佛塔在一开始,就与中国道家的阴阳学说有一定的契合点,古印度信奉的天圆地方与道家不谋而合,在佛塔中国化的进程中,建筑家们更是直接采用方形楼阁作基底,塔尖直指天空。在各式各样的塔造型中,无论用途为何,无论是否处于佛家的体系内,所有的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塔的层数为奇数,偶数层数的塔十分罕见。而塔的平面皆为偶数,如四角塔、六角塔、八角塔等,这其实暗合了中国古代道家“阴阳调和”的世界观。有奇有偶,有阴有阳,方能阴阳相合,对立统一。此外,佛道两家在思想上还有很多相同点,甚至有人提出了“佛道本一家”,二者皆主张修养心性,最终超脱世俗,只不过道家是羽化登仙,佛家是证得果位,出于二者终极追求的相似性,许多道士也十分热衷于修建佛塔,因为高耸入云的佛塔,是最接近神仙居所的存在,而佛家“涅槃”的概念,也与道家“羽化”的概念相通。楼阁式的佛塔,成了佛教与道教思想的一个交汇点。塔尖指向天空,意味远去西天不仅是审美性建筑,还具备了许多实用功能1、彰显国力杜牧《江南春》之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盖言南朝寺庙之多。古代佛塔大多依寺而建,即使是在动荡的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依然热衷于修建寺塔,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塔是象征国家实力的文化符号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本身具有的宗教意义,使它成为上层建筑的代表之一,一个国家的国力越昌盛,老百姓的生活越富足,那么寺庙的香火也就应该越旺盛,统治者也会大力支持寺塔的兴建。塔彰显国力的功能由此体现出来。2、纪念佛事纪念佛祖和佛事,是古塔的主要作用。由于古塔最初来源于印度佛教的“窣堵波”,因此天然地与佛教有着紧密联系,许多的古塔修建的直接目的,就是存放高僧的舍利子和佛家的经卷。如西安的大雁塔,就是为了用来存亡玄奘西行带回来的梵文佛经,只是后来,进士高中后纷纷在雁塔题名,才衍生出来了后世文人咏怀登临的意义。3、审美观赏塔,作为中国高层建筑的杰出代表,玲珑挺拔,造型高耸,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平台式建筑,的纵向性赋予了它更加高远的审美意义,更是契合了文人登临抒怀的需要。在各地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塔,以其超越宗教的审美价值,成为了许多城市的地标和象征。如著名的大理三塔、北京北海白塔等。4、指引方向古塔大多高大挺拔,具有绝佳的导航作用。古塔除了抽象意义上的宗教、审美价值,其实用价值也不容忽视。在沿海的小港湾边,大江大河的急流险滩处,都矗立着大大小小的古塔,用以导航引渡。如安徽安庆市迎江寺内的振风塔,从明朝起就矗立在长江边,为过往的渔民和船只指明方向。安庆市迎江寺的振风塔总结塔的出现源于印度佛教,但是却在数千年的演进中脱胎于佛教,与中国的宗教,建筑相结合,衍生出具有其他意义的功能。在传统审美的浸淫下,其宗教神秘性不断弱化,世俗审美性不断增强,并在不同朝代中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风格,或是绮丽,或是质朴。与其将其称为是具有神性的宗教产物,毋宁说是中外文化交融后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既具有先天的佛家色彩,又有千年来沉淀的儒道意蕴,同时还承担了多层次的功能,是中华建筑宝库中,一颗瑰丽的明珠。参考文献:1、《中国古塔的类型和作用》2、《中国古塔的儒释道文化意蕴》3、《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4、《唐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