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雁塔与荐福寺的前世今生下 [复制链接]

1#
义净,俗姓张,字子明,今山东济南人,7岁出家为僧。与玄装大师的徒步旅行相比,义净大师的旅程绝对可以称为“西天取经2.0进阶版”,因为他是从广州坐船去的!交通效率高了很多。他历经25年,足迹遍布30多国,是玄装之后中国西行印度求法的最主要僧人。年回国后,他不仅带回经书余部,更带回了整整粒舍利子!天竺在他眼里就是佛骨舍利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而“荐福寺佛塔”,正是为保存这些难得的“国外教材”而修建的。也就是说,从功能上来讲,小雁塔和大雁塔是一样的。公元年,唐中宗李显特请义净入荐福寺主持佛经译场。自此,荐福寺与大兴善寺、大慈恩寺成为盛唐3大译场。义净译场是唐中宗时期最重要的佛经译场,从公元年到年,义净在这个译场共译出31部、共卷佛经,皇帝、左右丞相和六部大臣等都参与过译事。而义净大师的一生,更是翻译了61部卷佛经,并最终圆寂于荐福寺中。明白了大小雁塔的作用,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它们名字的由来:雁塔究竟为什么叫“雁塔”?在西安博物院我们听到了一种说法,就像所有的神话故事一样,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古印度的小乘佛法允许和尚吃“三净肉”:“没有看见、听说或怀疑为自己而死的动物之肉”。有一天,在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一个寺院内,一位小乘佛法和尚正在扫地,饥肠辘辘的他抬头问天:我的佛祖啊!只能吃“三净肉”实在太苛刻啦!我们好饿啊!你在天上到底知不知道我们的苦啊?话音刚落,头顶上飞着的大雁就突然“自折双翅、以头杵地”,落在了和尚脚前。小和尚一下蒙了但是即便他饥肠辘辘,身为一个小乘佛法的和尚,他的“职业素养”依然使它没有立即烹饪这只大雁,因为我们说了“三净肉”是“没有看见、听见或怀疑为自己而死的动物之肉”。可眼前这只大雁让小和尚十分怀疑:这是佛祖赐我的肉!不能吃!庙里的师傅得知此事后也赞同他的观点,并且悲痛地表示“大雁这么贴心,我们还怎么能吃雁雁?”于是小乘佛法的师傅们在落雁处建塔纪念,同时把仅能使用的肉类“三净肉”也戒掉了。后来玄装游至此地,瞻仰了这座塔。等他回到大唐时便将“雁塔”的名字一并带回。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所有的佛塔均称为“雁塔”,只是后来人们更习惯用他们独有名--如“雷峰塔”等。所以逐渐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就专指如今西安的这两座塔了。小雁塔建成之后历经千年,在各种天灾人祸之下依然屹立不倒,这离不开后人的修缮和养护。在北宋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每个时代代的华夏儿女都为荐福寺和小雁塔的修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他们的心意也有不少留了下来:而关于小雁塔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不得不提,那就是著名的“三开三合”。所谓的“三开三合”是指小雁塔在6次地震中,分别被震裂3次,又震合了3次。记载中的这6次地震分别发生在:年震裂、年震合;年震裂、年震合;年震裂、年震合。有专家翻阅历史,发现从明朝成化年间开始,西安进入地震多发期,曾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与小雁塔的“三开三合”记录吻合。明清时期的老百姓更是把这现象看作神迹,他们每年都会在小雁塔前祭拜,通过塔身的裂缝来推断来年的收成:裂缝小就丰收、裂缝大就比较惨。这一现象被明朝一位官员记录下来,并题记在小雁塔的北门楣上。后来在现代科学的帮助下,我们发现了小雁塔屹立不倒的秘密。实际上,小雁塔建成以来遭遇的地震远不止6次,而是几十次。而它屹立不倒的原因,则是因为古代工匠在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样,得以在强震中不被撕碎。同时,小雁塔的监造质量也十分过硬,请看这块砖:这些用来砌小雁塔的砖都很特别,塔身的唐砖上几乎每块都有这种手印,用来烧砖的泥是取自地下的黄泥,最大特点是细腻、粘性好,唐朝工匠把这种泥淘洗好几遍,再掺入石灰和糯米汁,烧出来的砖会异常坚硬。而这些手印则是质量监督手段,谁的砖谁负责,裂了就追责。这些从设计到制造的高标准,才是小雁塔得以“3开3合”的真相。如今的小雁塔脚下树木林立,成为了中外游客瞻仰古籍的文化胜地。除了小雁塔依旧存在,还有古荐福寺的钟鼓楼。这口大钟是按古代文物1:1仿制的,游客们除了看历史之外,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感觉。历经千百余年,大雁塔和小雁塔虽然经历了战乱和自然灾害,但它们不仅屹立不倒,而且始终伫立在最初建造的原址之上,因此它们也是研究古长安城市规划的重要参考坐标。游览了荐福寺和小雁塔,下一站我们将来到西安博物院景区的另一重量级区域:博物馆!那里会有更具象、更丰富的文物为我们诠释古长安乃至中华文明的变迁,一切内容尽在下一期,小鼬和大家不见不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