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每次读到仓央嘉措的诗句,那苍茫雪山和金色佛塔,都仿佛出现在了眼前,令人心驰神往。图|图片来源于网络又是春暖花开日,旅游踏青正当时。佛塔、寺庙成为许多人享受春光、祈愿生活顺遂的圣地。也是人们打卡、拍照时,不可缺少的地标性建筑。当我们看到精美的佛塔时,又知道多少佛塔背后的历史渊源呢?诞生于印度的佛塔,随着“佛法东渐”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极富东方韵味的塔文化。佛塔不仅在佛教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在人类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说:“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广泛的影响更具体地从建筑中表现出来”。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热衷对塔的供奉,并且将塔视为可以趋吉辟邪的吉祥物。不仅有气魄宏大的大型建筑,如陕西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引来人们不远万里前来参观。图|西安大雁塔图片来源于网络也有精巧夺目的小型工艺品,如现存山东博物馆的北宋小银塔,其精致程度令人侧目。图|北宋小银塔山东博物馆藏图|北宋小银塔局部山东博物馆藏作为佛教的重要活动区域,山东境内保存了许多佛塔的遗存。如济南神通寺和长清灵岩寺内的塔林,是本寺历代高僧的墓塔。由于保存数量众多、形态各异,被称为“古塔博物馆”。图|山东神通寺塔林图片来源于网络还有许多小型的佛塔建筑保存在山东博物馆内,如唐代天宝二年的“杨瓒造塔”。“杨瓒造塔”是一座小型五级龙虎塔,龙虎塔是盛唐时很流行一种四面石塔。在塔中心柱上或龛内雕刻石像,在塔身龛楣上雕刻龙、虎等图案,世存量极为稀少,而“杨瓒造塔”保存基本完整,可见弥足珍贵。其高约三米,由塔座和塔身组成。在塔座的束腰部分雕刻飞天、异兽和花卉,第一级塔身由两块大石组成,正面下部一门,门上雕刻龙、虎图案;塔心室雕刻佛像,两侧依次为弟子像和菩萨像。图|杨瓒造塔山东博物馆藏极为珍贵的是右侧的“浮图颂并序”铭文。它详细记述了造塔的因由,是一份难得的文史资料,也是一份珍贵的书法作品。其书法颇得后代学者赏识,清代学者叶昌炽曾说,“唐刻以冯善廓、杨瓒为甲”,评价极高。“芙蓉昼见金银器,宝塔宵看舍利明”,佛塔除了具有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安置高僧舍利和法器的功能。舍利自古就被赋予了许多故事传说,极富神秘色彩。如今所见的最早关于舍利供奉的记载,源于三国时期,著名僧人康僧和孙权的“感应舍利”的故事。在中国,高僧火化后留下的遗骨也称为舍利,并视其为僧人修行达到一定高度的见证。中国佛塔的独创之处在于,更多受到了“入土为安”等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多将舍利等物安置在塔下地宫中。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法门寺地宫,就曾经出土过“真身舍利”和“感应舍利”,是佛家信仰的圣物,也是极为珍贵的国宝。图|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铜浮屠图片来源于网络埋葬舍利的葬具被称为“函”也有成为“椁”或者“棺”以石、铁、或者金银制成唐朝形成了“金棺银椁”的埋葬制度。这些葬具往往有多重最多有九层之多和天子之礼等同是完全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埋葬的。舍利本意为佛陀精神的象征,是超越世俗寻求解脱的智慧所在;而棺椁作为葬礼器物是世俗礼法的象征,它内涵尘世情感和社会秩序。二者奇妙碰撞,留给世人不朽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图|舍利石函山东博物馆藏山东博物馆中也藏有许多石棺,不仅雕刻精美,更是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存,若有机会可以前往一观。随着时代发展,佛塔也伴随着佛教世俗化趋向而发展出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世俗功用。如过街塔、瞭望塔、风水塔等,都是实用性和装饰性,世俗性和神圣性兼具的代表。图|风水塔——许昌文峰塔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此同时,佛塔文化也“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佛塔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也大量出现,寄托民众的朴素愿望。如方成培的《雷峰塔》、梅兰芳《断桥》、田汉《白蛇传》、上海的说唱名篇《金陵塔》等,都与民众生活高度融合,展现出新时代的新面貌。图|梅兰芳《断桥》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佛塔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注脚。我们可以通过以佛塔为代表的佛教建筑文化中,看见中国传统文化的汇通交融,和而不同的发展历程。中华大地上有着众多的古佛塔,每座佛塔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风韵,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无声的讲述着自己的历史故事,都是我们应该守护的宝藏。「观展信息」展览信息:佛教造像艺术展地点:山东博物馆一楼1号展厅来源:山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