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宿白中国古建筑考古序论澎湃在线 [复制链接]

1#

原创宿白三联学术通讯

《中国古建筑考古》讲稿,是根据宿白先生年修订的《中国古代建筑》讲义手稿整理后改订的名称,三联出版“宿白集”时,收录到《宿白讲稿下》。宿先生在此书中指出了木结构在我国古建筑中的核心地位,并对其演化阶段进行梳理,引领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新方向。书内收录的手绘插图皆宿先生本人所绘,是为了讲课时在黑板上绘图作参考的,能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前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和后来的考古系开设这类课程的上课方式。

今日发布的文章选自《中国古建筑考古》之“序论”。宿先生在文中开宗明义地强调了古建筑研究对于考古的意义,提纲挈领地梳理了既有的古建筑研究史,为后来的古建学习者搭建了一副坚实的“脚手架”。

宿白(—),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开创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不仅在石窟寺、佛教建筑、版本目录等方面专有所长,而且自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之初便开始执教并掌管系内工作,桃李天下,奠定了后段考古的整体格局和方法,年曾荣获中国考古学会终身成就奖。代表作有《白沙宋墓》《中国石窟寺研究》《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藏传佛教寺院考古》等,是相关专业学者和学生的必读经典。

《中国古建筑考古》序论

(选自《宿白讲稿下》)

宿白

基本内涵与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课是专为学考古的同学开设的,它不同于一般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一般建筑史是为建筑创作(设计)服务的,是为今天的建筑实践做借鉴的,是古为今用的。我们的古代建筑课也是古为今用,但是为今天的考古工作服务的,因此,这个课的内容是从考古工作的需要考虑的。考古工作需要古代建筑知识的方面很多,有很多已是中国考古学各段的主要内容,如城址、墓葬。这些我们当然不会去重复它;但有些大型居住址的布局、主要殿堂平面,各段考古学中可能分析得少些,我们要涉及到。我们这课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针对现存地面上的古代建筑。现存地面上的古代建筑,明清以前主要是个体建筑物。因此,我们要着重个体建筑物。考古工作的第一步是断年分期,所以我们要着重个体建筑物的年代特征。在断年分期的基础上进行分区、分类型的探索,是考古工作的第二步,因此我们要在各时代的个体建筑中,注意地区和类型的差异。现存地面上的古代建筑主要是统治阶级上层的建筑物,这些统治阶级上层的建筑物大都是高级建筑,其中更多的是官式建筑,所以我们讲述分析的古代建筑很少讨论到古代的民间建筑,事实上古代的民间建筑也很少能保存下来;即使是间接的图画资料也很少。不论分析官式建筑的年代,或是探索它的地区性和类型问题,都要从具体建筑物的细部入手,着眼于细部难免琐碎,这一点大家要有思想准备。

《中国古代建筑》讲义手稿第1页

《中国古代建筑》讲义手稿第17页、第24页

我们这个课的主要重点既是个体建筑物,首先我们就要了解我国个体建筑物基本的组织结构。

我国个体建筑物基本的组织结构可分三大部分:一、台基,二、木架,三、屋顶。我们古代建筑主要是木结构,木结构需要有坚固的台基,这一点和西方的垒石建筑不同。我们的古代建筑非常重视基础,即所谓奠基工程。一座建筑物的开始,首先要挖较深的基座,然后施夯版筑一直到接近地平面,然后建台座,台座之上布石础,础之下还筑有更坚固的础基,这种础基唐以后多用碎砖、夯土相间捣实(磉)。石础之上才立木架。木架最下面是柱子,前后柱上置梁,柱梁之间设斗栱,梁有多层。上梁与下梁之间施驼峰、蜀柱、斗子,左右梁之间施枋、榑(方木曰枋,圆木曰榑,榑在明清时叫檩、桁),从柱子到各层梁的驼峰蜀柱斗子枋榑等,都是木架部分。上下榑之间顺架椽子,椽上铺望板布瓦装脊,这个部分是屋顶。屋顶有各种样式,常见的有四注(四面坡,也叫庑殿顶)、歇山(九脊顶)、悬山(两面坡)和硬山(两端不出头的两面坡)。硬山山墙高出屋脊的叫封火山墙,这种形式多见于长江流域。上述的是一般屋顶。也有一些特殊建筑物上使用各种攒尖顶(圆的,多角的)和盝顶(也叫覆斗顶)。四注和歇山两种顶,也有使用重檐或三檐的。个体建筑物基本组织结构这三大部分(台基、木架、屋顶)中最重要的是木架,木架中变化最清楚的是柱梁之间的斗栱,其次是梁,梁有多层,所以也叫梁架。斗栱和梁架是我们分析个体古代建筑的重点项目,也可以说是这个课的基本功。为了打好基本功,所以这两项都各有一次作业。通过两次作业,也就把个体古建筑的专用名词弄清楚了,因此这两次作业对学习是很关键的。

个体建筑物台基和木架的组织结构与名称

个体建筑物常见的几种屋顶

研究史

关于建筑方面的知识,和其他技术学科的知识一样,古代都是掌握在工匠手中,这种情况外国也是如此。技术知识只掌握在工匠手中之时,一般工匠是不会注意探索技术发展的历史的,他们只注意实践的改进,因而过了时的技术就模糊了,甚至不了解了。就我国古代建筑而言,明清的建筑工匠是不大明白宋代的建筑的,同样宋代的匠师也看不太懂唐代建筑。社会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由于工业的发展才促使技术科学的大踏步前进,因而产生了技术史的研究。资本主义在我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技术史的研究在我国出现得很晚,大体开始于早期留学生归国一个时期以后,具体的时间大约在20世纪的20至30年代,技术史中的建筑部分开始于30年代。

日本资本主义从年明治维新后,发展较快,所以他们研究技术史比我们早。日本自古以来即向中国学习,他们整理自己的技术史,有许多方面都要追踪到中国,建筑史也是如此。因此,当我们还不太注意我们的古建筑的时期,就有日本人在调查我们的古建筑了。约从20世纪初起,日本一些研究中国的所谓学者就和他们的*国主义勾结在一起,年八国联*侵占北京的时候,一个东京帝大系统的建筑学家伊东忠太就随*测绘了北京紫禁城的一部分,年发表《北京皇城调查报告》。年,这个日本人又在河北、山西、河南各地调查我们的古代建筑和石窟寺院,后来他又调查了长江下游和浙北地区,年还跑了一趟山东。伊东可以作为注意我们古建筑第一代日本人的代表,他以日本建筑史的知识比较我国的古建筑,最早指出大同、应县、正定、苏州许多宋辽金建筑物的重要性。从20年代到年“七七事变”以前,有四个日本人的工作值得我们注意。东大系统的建筑学家关野贞和佛教史家常盘大定二人从—年,合作了近十年,他们以重要佛教寺院为目标,在我国做了五次长期调查。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的重要佛教遗迹他们大都跑过了,就古建筑言,他们记录了登封少林寺、嵩岳寺、善会寺,济南神通寺,曲阜孔庙等;年,关野贞还去义县测绘了奉国寺。常盘、关野的调查,每次长则半年,短也有两个月,时间比较从容,每到一处他们都从注意寺院的历史开始,所以工作比伊东为细致。关野研究我们的古建筑,注意了我们古建筑本身的发展,也比伊东简单对比的方法为先进。这阶段的第三个人是京都帝国大学的滨田耕作,他是一个美术史家,他是从研究日本古代美术的来源这个角度注意我国古代建筑的,他注意的范围主要在汉代遗物如石阙、陶楼阁,还有北朝石窟中所雕造的建筑形象。滨田涉及的面不广,但他是京都美术考古的创始人,在他的门下出现了一批调查我国石窟的“学者”。第四个人是村田治郎,他是旅顺工大的建筑学教授,远在“九一八”事变以前,就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古建筑进行了长期工作,年就出版了《奉天昭陵图谱》,当时他还是很年轻的少壮派。他最活跃的时候应是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略我国之后。

常盘大定、关野贞:《支那文化史迹》,日本法藏馆发行

“七七事变”以后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对我国古建筑的调査已经接近尾声了,上述的村田治郎实测了居庸关过街塔塔基,还在朔县调查了崇福寺大殿,这是一座较为别致的金代大殿。此外关野真带着一个助手叫竹岛卓一,普查了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辽金建筑。还有二个东大系统的梅见逸荣、长尾雅人,普查了内蒙、东北地区的喇嘛教寺院。以上这些日本人,除竹岛卓一和长尾雅人外都已故去了。竹岛在战后年代出版了《营造法式の研究》,这部书在一定意义上总结了以往对宋以前建筑的调查、研究成果。长尾后来在京都专门研究藏文书籍了。日本人研究中国建筑比西方人方便很多,但宋以后日本的建筑自己的风格技法日益发展,因而和中国的距离愈来愈远了,而他们的研究者并不掌握我们的明清建筑,因此,他们并不能从我们明清建筑向上追溯,所以就很难深入。这样,当我们自己的古建筑研究水平提高后,他们的调查资料一直到研究成果,值得我们重视的就不太多了。

我们自己对古建筑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到现在已有近六十年历史,初步小结一下,就工作重点的不同,工作机构的改变等方面看,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30年代初到年以前;这以后属后期。前期主要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学社创办于年,是朱启钤私人集资创办的专门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朱在民国初年曾任内务总长,对传统工艺有兴趣,年曾重刊湮没已久的《营造法式》,刊印精细,解放后几次重印还用这个本子。朱不懂建筑科学,他注意古代建筑只能翻文献,所以他在这方面的主要成绩只有《哲匠录》,发表在《营造学社汇刊》上。学社创立的第二年(年),聘梁思成、刘敦桢两先生主持业务工作,梁留美,刘留日,都是专攻建筑的专家,他们从年到年“七七事变”,仅仅六七年间,做出了很多成绩,给我国古代建筑这门学科奠定了基础。抗战以后学社从北平迁到后方(昆明),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继续工作,年刘先生到中央大学主持建筑系,即今天的南京工学院,抗战胜利后,学社随梁先生附设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直到年解放后学社解散。营造学社的成绩实际上就是梁刘两位的工作。现在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四项:

1.调查和实测了一大批重要古建筑。有蓟县独乐寺,大同、应县的辽金建筑,正定、太原的宋金建筑,豫北的宋元建筑,曲阜的金元以来的孔庙,北京的明长陵、智化寺和清代的文渊阁以及易县的清西陵等。

2.发现和实测了一大批重要的古建筑。最主要的是五台佛光寺唐代大殿,宝坻广济寺、新城开善寺、易县开元寺的辽代建筑,榆次雨华宫的北宋建筑,五台佛光寺金代建筑文殊殿,赵城(今洪洞)等地的元代建筑,浙江武义延福寺元代大殿,还有四川成都的前蜀永陵(王建墓)和云南地区唐以来的宗教建筑物。

以上这两项给我国古建筑中最重要的官式建筑的研究,提供了成系统的宝贵资料。

3.对照实物整理了宋代和清代的两部官式建筑的专书,即《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这个工作给研究官式建筑的历史敞开了大门。

4.对汉代建筑、辽金建筑和唐宋佛塔都作了初步的小结,为古建筑的分期断年做出了范例。

总结起来,前期主要是从无到有,积累了一大批珍贵的资料,初步探索出一套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做出了一些断代研究的可喜成果。

应县辽佛宫寺木塔顶部梁架

五台唐佛光寺大殿内槽柱头铺作

唐五代塔举例

五台唐佛光寺大殿补间铺作

辽宁义县辽奉国寺大殿梁架

明清时期,阑额构件的繁杂化

后期即是年以后的工作。这以后全国经济建设普遍展开,中央文物局和清华、南工等工科学校,培养了许多古建工作人员。古建的调查、实测和保护、修缮结合在一起,由中央到地方的文物机构负责;大学和一些有关研究所着重在整理研究和古建筑新项目的开辟工作。后期的工作因正式纳入了国家计划,工作和研究人员的条件大大改善了,经费充足了,三十多年来主要成绩有以下八项:

1.、年全国文物普査,发现了大批实物。中原北方的重要发现有:五台南禅寺和两城五龙庙各发现了一处唐代佛殿,前者有建中三年(年)纪年,是现知我国最早的一座木结构;平遥镇国寺五代的大殿(年,北汉天会七年)、涞源阁院寺辽代大殿,山东广饶的关帝庙和河南临汝白云寺宋代建筑,晋东南的一批宋元建筑,繁峙岩山寺的金元建筑,永济元初的永乐宫(已迁芮城),晋南元建舞台,陕西韩城元代建筑,北京东岳庙元建东配殿;长江流域过去只知苏州南宋的玄妙观大殿、武义延福寺元代大殿属古建筑,解放后发现了一系列的重要实物,五代福州华林寺大殿(年,北宋乾德二年),广东肇庆梅庵大殿、祖师殿(年,北宋至道二年),宁波余姚保国寺大殿(年,北宋大中祥符六年),莆田玄妙观、广州光孝寺南宋大殿,泰宁甘露岩南宋小殿,四川江油云岩寺南宋西配殿(飞天藏殿)和广东德庆学宫大成殿(年,元大德元年重建)及四川阆中永安寺和上海真如寺的元代大殿等,另外还在杭州凤凰寺发现了宋代砖砌的鸡笼式的伊斯兰大殿。

2.为了保护维修,拆建了许多重要的古建筑,这对全面了解古建筑的结构、做法是很难得的学习研究机会。在拆建工程中发现了不少重要题记,这对一些不易断代的重要古建筑解决了疑难问题。如大同华严寺上寺大殿过去疑为辽建,经发现金天眷(-年)题记,知道它是金代建筑,因而给辽金断代提供了资料;又如正定龙兴寺摩尼殿过去怀疑是金建,经发现北宋皇祐四年(年)题记,知道是北宋中期建筑,因而也给金承宋制提供了证据,过去认为金建近法式制度(法式修于12世纪初),其实有的金代建筑还保存了更早的宋制。

3.扩大了过去对古建筑重视的范围。过去调查古建筑着重在大型的官式木结构,解放后除了大型官式木结构外,注意了民居和铺面,在山西襄汾丁村和皖南徽州一带发现了大批明代民居,许多地点发现了明代一条街,如江西景德镇、吉州和辽宁兴城等地,发现了基本是明建的一条街,这是了解明代社会生活和工商业发展的最好资料,现都原样修整保存下来了。还注意了明清时代的园林的调查实测。扩大古建范围中最重要的一项是重视了少数民族地区古建筑的调查工作,初步肯定了拉萨大昭寺中心部分是吐蕃时期的遗物,还有许多时间相当于宋元阶段的建筑,这是西藏地区的情况。在*霍城等地发现了相当于元代的清真寺建筑。对云南一带、内蒙古地区较早的建筑作了调查和实测。

4.公开刊布了大批图像资料。主要的有敦煌莫高窟自北魏迄唐宋时期的壁画,其中有大量建筑图像;还有丰富建筑图像的宋元人绘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是其中最主要的两幅,前者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街道、铺面等建筑,后者是描绘数十处北宋村镇聚落的形象。这部分资料对较全面认识古建筑,给人们打开了眼界。

5.考古发现与古建筑的复原工作。解放后大量的考古发现给古建筑研究提供了既系统又新颖的实物和形象资料。系统指从石器时代原始社会一直到明清,新颖指地面古建筑不太容易保存的原来的构件和装饰。地面保存的古建筑很难找到唐以前的,可以从考古发现中去补充;地面古建筑屡经翻修,屋顶部分早已迁换,内外的装饰也早已变样,这些都可以从考古发现中去了解。此外汉唐墓葬壁画中的建筑,宋元仿木结构的墓室本身就是古建筑或是它的图像。重要建筑遗址发掘清理之后,还有一个图纸复原的问题,这个新的古建筑复原工作,解放后做出了卓著的成绩。唐长安重要宫殿和城门的图纸复原就是很突出的例子。

6.对照各种实物研究《营造法式》有了较大的突破。我国古建筑的研究一开始就有和文献结合的好传统,研究明以前的建筑,一直就依赖法式。最初看法式看懂的部分不多,实物发现越来越多逐渐懂的也多了。积累了已懂的个别部分多了,就要产生有系统的或是有一定规律性的认识,这样对法式的研究就有突破性的成果。重要突破性的成果在大木作部分即大型建筑物的梁架斗栱方面,这方面代表性的著作有梁思成的《营造法式注释》和陈明达的《〈营造法式〉及大木作研究》。后者虽然推测部分较多,但可给人启发,下面还要讲此书。

7.对重要古建筑实物进行了设计分析并取得了成绩。建筑物本身反映的是工程技术,但也是造型艺术,是工程与艺术的结合。古建筑物当然也是古代工程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在了解了他的工程技术的规律之后,进一步就要分析它的艺术造型了。分析艺术造型更可对工程技术的水平和规律有新的认识。应县木塔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立体造型分析是两个重要实例。这方面近年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取得了较好成绩。

8.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编写,从中国古建研究的开始阶段就有人着手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是外国人搞的,有日本人,有欧洲人,也有美国人,当然都是非常肤浅的,因为那时无论中外,对古建筑的了解都是很皮毛的。四十年代梁思成先生在美国讲学,他根据“营造学社”的资料写了一本新的中国建筑史,这本最初的建筑史,年由美国费正清夫人费慰梅整理出版。解放后,梁先生重新修改了讲学用的教材,50年代初曾作为大学教材,印过一遍。此后在50年代末,由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人力在梁思成、刘敦桢两先生的主持下开始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该书集中了全国专家前后修改了八次,年完成了由刘敦桢先生主编的第六次稿本,这个稿本年出版了(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年)。今天看来,这个本子虽然很多不够完善处,但毕竟是目前最好的一部全面有系统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了。这本书应该说是从营造学社发起调查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以来的一次全面总结,它包括了老一辈(梁思成、刘敦桢)、中间一辈(刘致平、赵正之、莫宗江、陈明达等)和新一代古建研究者三代人的长年劳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国古建筑学界的代表作,当然它也是世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权威著作。大家应当仔细阅读一遍,但这书的古代建筑史是为搞建筑的同志写的,不是给学考古的人写的,对学考古的同志来讲,许多方面不大适用,但适用之处还是很多,看一遍扩大知识面也是很有意义的。

大雁塔门楣石刻佛殿角铺作斗拱

参考文献简介

前面讲的几部建筑史应是参考文献的第一类。第二类是建筑史以外的专刊、论文和其他专著。

1.《营造学社汇刊》。一共印了7卷23期共22册。上述前期的工作,绝大部分的调查实测报告都发表在此。1-6卷在北平印的,7卷两册在后方印的。后方印的不好找,其中一篇重要报告——佛光寺的报告,解放后《文物参考资料》年5-6期合刊转载了主要部分,还有一篇莫宗江的榆次雨华宫也很重要,以后未再转载,是很遗憾的,只有找后方印的看(整理者按:此文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编缉的《建筑史论文集》第5辑已转载)。梁思成、刘敦桢两先生的文章,现在都出了文集,文集易找,就不必看汇刊了。但梁刘之外,汇刊还有一些重要文章,如鲍鼎的《汉代建筑样式与装饰》《唐宋塔的初步分析》,龙非了(龙庆忠)的《开封的铁塔》等。现在想着重也尽可能简练地讲讲梁、刘这两位中国古建筑研究奠基人的重要报告。

梁的重要报告:蓟县独乐寺的报告,是梁最早一篇古建报告,上面讲的佛光寺报告是梁最后一篇报告。这两篇可作他的代表作看,前者是开创时期的作品,后者是成熟时期的作品,看这两篇不仅因为内容重要,更重要的是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古建筑研究的发展过程,可以由浅入深,也可以看到梁先生如何一步一步把实际和《法式》结合起来的,这是研究我们古建筑唯一正确的方法。

刘先生的文章,先是从古籍中蒐集汉六朝的宫室记录,然后兼搞古建调查的,前者有不少关于汉六朝宫室制度的研究论文,后者第一篇论文是北平智化寺调查,是调查明代建筑的一篇早期论文,接着与梁合著共同综合研究大同辽金建筑(《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汇刊》第4卷,3、4期),编写出最早的一篇不同时期古建筑的比较研究论文,为古建筑分期断代做出了贡献。刘先生从古籍中钩稽有关古建筑的资料,方法谨严,为后来做同类工作的人所取法。

梁、刘两先生的论文,从年起结集付印,现各出了四册《梁思成文集》和《刘敦桢文集》,其中也有一些未发表的遗稿。

2.《营造学社建筑图集》十集,把当时学社所收集的古建筑的图片分类编成的十册图录,主编是梁思成和刘致平。图集所收的实物,不少现已不存。

3.《文物参考资料》(年后更刊名为《文物》)和《文物》。解放后古建筑的文章和报告,大部分发表在这个刊物上,也有少数发表在《考古》《文物资料丛刊》和《建筑学报》上。重要文章很多,但在方法上都没有超出梁刘的范围,所以不想一一介绍了,大家可根据以后讲的实例,自己去查找。这里只提几篇综合性的文字,希望大家抽空看看:

《中国古代建筑年代的鉴定》(《文物》年4、5期)、《中国古代建筑的脊饰》(《文物》年3期)、《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时代特征》(《文物》年4期)这三篇是古建筑所祁英涛同志写的,后一篇只写到南北朝,插图多,容易看懂。

《中国封建社会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发展》,陈明达(《建筑历史研究》第一辑,年),也写到南北朝时期。

《麦积山石窟中反映的北朝建筑》,傅熹年(《文物资料丛刊》4);《四川唐代摩崖中反映的建筑形式》,辜其一(《文物》年11期)。这是两篇根据图像资料(雕刻、绘画)综合论述北朝和唐代建筑的文章,可以作为从实物以外如何蒐集古建形象资料的实例。

《麟德殿复原的初步研究》(《考古》1年7期);《唐长安明德门原状的探讨》,刘致平、傅熹年(《考古》年6期),这是两篇复原遗址的范文。

此外还有几篇概论性的文章,一篇是梁先生年给第一届考古培训班上课的讲稿:《古建绪论》(《文物参考资料》年3期);一篇是陈明达的《古代建筑史研究的基础和发展》(《文物》年5期),这篇讲了一些古建工作的过去和存在的问题,也值得参考。

4.重要专著。刘致平的《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年),这是一部建筑方面较通俗也较全面的专著,不是以时代分段落,是以建筑形式的类型来分章节的。刘敦桢的《中国住宅概说》,这是古建的一类作专题研究的。陈明达的《应县木塔》(年),这是对一个建筑物作专门分析研究的。陈的另一本专著《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比较专门,可以稍晚些再看。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这是由科学出版社在香港印刷出版的(年),这本书是着眼于建筑技术的发展,与上面的建筑史在体例上不同。但对我们来讲,比建筑史更有用些,特别是其中的木结构、砖结构、石结构技术三部分,几乎把我们要讲的重要实例都包括了进去,希望大家仔细看看。此书还有一个特点,它尽量包括新资料,对一些新资料的解释可能和我们不同,但对大家扩大知识面,启发大家多方面思考问题是有好处的。此书的其它部分,如建筑材料的加工和建筑装饰的发展等也都有参考价值。还有图版多,文图并茂,阅读起来比较有兴趣。不过许多线图毛病不少,阅读时要注意。

5.古建筑专书。有两部,一是《营造法式》,可参看梁先生的注释,《营造法式注释》只注释了《法式》的一部分,大部分梁先生未涉及,因而也还需要看原书。二是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可先看梁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

《营造法式》

梁思成《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营造法式注释》

研究史和参考文献这两节,比原计划讲的多了。目的是为了方便大家以后自学。

推荐阅读

宿白讲稿(下)

宿白著

精装,页;幅彩版+插图,元

ISBN:6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3月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楼庆西著

页,定价:68元

ISBN: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标题:《宿白

《中国古建筑考古》序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